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表达亲情文言文

表达亲情文言文

发表时间:2024-07-25 20:23:25 来源:网友投稿

1.描写亲情的古文,在线等1、子女对父母的感情:“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出自《诗经》。

2、父母对子女的感情:“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出自《劝孝歌》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还有《游子吟》也是千古有名的

3、手足之情。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语言惨怛,活着的自己就像在天的一方,死去的兄弟却是在海的另一方(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成语天涯海角就是如此而来。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俗语)

兄弟阋于内而御于外。(《诗经》)

4、朋友之情。

患难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俗语)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2.关于亲情的古文名句时间的流逝,许多往事已经淡化了。

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星星永远闪亮,那便是亲情。时间可以让人丢失一切,可是亲情是割舍不去的。

即使有一天亲人离去,但他们的爱却永远留在子女灵魂的最深处.不要让亲情在熙熙攘攘的现代社会变革中越来越脆弱地面对冲击,至少我们可以从自我做起,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现在为自己的双亲送上一份不算奢侈的温馨问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本是同根生相间何太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3.急求经典古文中(关于友情和亲情)陈情表李密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译文: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

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

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

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多。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

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院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

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开,变动过好几次了。家里有一个老妈妈,曾经在这里住过。

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

老妈妈时常对我说:“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老妈妈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从门外一一向你母亲回答。”

(老妈妈)话未说完,我(感动地)哭了,老妈妈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从童年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