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道德与法治课怎么教

道德与法治课怎么教

发表时间:2024-07-25 20:34:16 来源:网友投稿

如题要从现象教学到价值提升。

   这个提法有没有问题?要先理解这两个概念。价值提升是指什么?目前还不是很清晰。

 昨天听了两个关于道德与法治的课,还有一个有针对性的讲座,主要收获有三点。

一是要重视这门学科。这是学生人文社会学的奠基。不能做短视的教育,这个提法很好,因为成长的过程不能只盯着成绩。这门学科有其特殊性,提法要准确,比如名称不能简化为道法,比如国土面积就是960万多平方公里,这个多不能省去。比如在介绍国土的时候,是按顺时针介绍还是东南西北的顺序介绍?要体现逻辑性,比如共商国是还是国事?有什么不同?比如什么时候是提案什么时候是议案?(政协履职是提案,人大代表是议案)........如此等等,政治教材要有政治意识,看到了严谨,看到专业。细节往往体现的是重视程度和专业程度。

 二是评课的专业性。一般评课是根据课提出一二三点。钟教授一上来就说这个课有三种备课思路,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心里想:哪三种?这波操作厉害!再细细一听,有点道理。

《神圣的国土》一课首先是定位:重点是基于国土的爱国情,还有基于民族的爱国情,基于政治的爱国情。嗯,先来个定位很有必要。

 方法一:基于教材内容的认知线。跟着书本走分三部分:在哪里?疆界在哪里?(邻国、相隔海岸线等)台湾?(特产、历史情况等)

 方法二:基于学习规律的活动线。

  强大——通过组队抢答的形式了解祖国的陆上海上行政组块,即学生能通过书本自学的不要讲,真正做到用课本。

 情感——通过余光中的诗歌、台湾视频等猜台湾,并说说它的历史。

 守卫——通过“永不移动的界碑”故事,体会守卫国家的情感,边界的李思远故事等(我想到的,上次人民日报的报道过,为边界付出了生命),体现了基于边界守护的爱国。

 有目的,有操作方法,这个方案比较好!

 方法三:基于价值线的设计

  界碑的保卫者:陆、空的各部分,直观爱国

  疆域的保卫者:类似于上面的第三环节

  疆土的保卫者:

  他的这个没有很好介绍,但是这三点的提出倒是有价值的体现。估计自己也没想好。 我也还需要查找资料。

 三是专业性的体现。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是高手拥有长期训练获得的特殊神经脑结构,他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带着不一般的气质。这是基于大量案例以及高度针对性的训练上形成的。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实战加思考,才有巧妙的角度。如他所说从《追逐光,争做教育的大先生》到《从教师梦到大先生梦》,从“学生叫我妈妈”,到“我的第一次妈妈给了学生。”是后面思维承载的高度决定的。

顺便:蚕宝宝终于结茧了,原来是这样的。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