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句话如何理解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句话如何理解

发表时间:2024-07-26 01:03:35 来源:网友投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赏析解读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雄关漫道真如铁,在这里,雄关之雄,多么峭拔,难以攻破,多么凝重。且看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何等的气魄!真是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又是多么豪放劲健。读到这里只觉得红军战士前进的步伐,每一踏足都踩的山头在晃动。在字里行间不仅歌颂了红军的顽强意志,抒写人民的胜利信心;而且对敌人的鄙夷与蔑视,也溢于言表。

释义

雄关漫道真如铁,倒置语法,即:漫道雄关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道:同莫道,不要说,别说。唐王昌龄《送裴图南》诗:漫道闺中飞破镜,犹看陌上别行人。宋陆游《步至湖上寓小舟还舍》:漫道贫是病,谁知懒是真。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从头越:即为头越。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有从头再开始的意思。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即隐约含蓄指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做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

此作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出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是毛泽东主席名作《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词。本首词前半阕说的是红军处境艰难,部队有一种悲壮的氛围;后半阕词说的是虽然雄关漫道难以攻克,但我红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终于克服,攻克后心境开阔,同时也感怀牺牲的烈士们洒下热血。

原文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写作背景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随后红军就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

赏析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透过这种情调,读者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一幅晓月寒霜图幻化而出,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这种手法似取自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但在渲染气氛的效果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在这霜、晨、月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的词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