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论语学好文言文
1.怎样背论语速度快“所谓文言文,是和白话文相对而言的,它是以先秦典籍所反映的古代语言为基础,至秦汉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定型化的古代书面语言。”
文言文是先人们创造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蕴藏了祖先们的聪明才智。但这对现在的初中生来讲,在语言上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隔膜。
其实文言文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我觉得作为我们学生来说首先要要明确文言文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培养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为我们进一步阅读古籍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留传下来的古籍数不胜数,不仅包括文学、史学,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医药、地理……这丰富的文化遗产无不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和宝贵经验,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这些文化遗产,那无疑是一种浪费。
如果我们不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将来无论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势必要受到一定影响。而且我国的古籍数量之多,举世罕见,根本不可能把它们全部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培养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提高我们的现代汉语水平。
文言文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布局谋篇,巧妙得体,我们完全可以取其精华,加以借鉴,以提高现代汉语的读写能力。再次培养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开扩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高尚的情操。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虽然有限,但它也能反映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这些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可以开阔眼界,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例如学习《曹刿论战》可以得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军事知识。再如学习周敦熙的《爱莲说》,莲花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至今还能激起我们心灵的涟漪。
既然文言文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呢?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是“读”。这里的“读”是指出声朗读。
“读”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读”可以培养我们的语感,可以培养我们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诵读时一定要做到读准字词,读清句读。因为文言文中有许多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万一读错,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
例如:如果把“为学”中的“为wéi”(动词)读成“为wèi”(介词),意思可就变了,词性也变了。一般情况下课下注释对这些字都注了音,我们完全可以读准。
但读清句读就不那么容易了。所谓句读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段落。
换句话说句读就是句子中的停顿和句子间的停顿。能正确读清句读,对文言文的理解就会更进一步。
另外还要注意重音,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读出气势,这样才能获得一个全面的直观的认识,才能激起读的欲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书读熟了意思自然就理解了。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方法反复朗读,对文章中的大部分语句都能读懂。
这时就可进行文言文教学的第二步──理解。理解首先要整体挨近,“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
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字字落实,而且还要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003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也将向课外延伸,那么掌握这种学习方法是非常迫切也非常必要的。
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学会积累。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虽然我们现在不写文言文了,便还需要阅读文言文。
在学习时作为“例子”的就是课文中的词语、古文化知识等。只有将这些词语、古文化知识积累下来,才能为“举一反三”打下基础。
所以要准备一个笔记本,本中又分若干类,如: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代官职等等,而且每一个词语后面必跟着一个例句。这样一课课地积累,一册册地积累,长此以往,积少成多,不等总复习,手中就积累了一本厚厚的复习资料了。
文言文学习的第三步是“背”。“背”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记忆。
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件。”但是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背诵是最头疼的事。
其实掌握一定的方法,背诵就不难了。培根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几种记忆的方法,效果还是比较好的:A.比赛记忆法,也就是将竞争机制引入记忆,以比赛的形式来快速背诵文言文。比赛时同学们的神经高度紧张,精神高度集中,背诵速度自然就快了。
B.限时记忆法,就是限定时间记忆的方法,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背下一定的内容。例如背诵《〈论语〉十则》,限定半分钟背一则,虽然时间短,但效率高。
C.故事记忆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故事性比较强的文言文。这类文章人物形象鲜明,对话生动,可读性强,完全可以把它编成一个白话故事讲出来,加深印象,便于理解记忆。
比如《愚公移山》一文,人物很多,情节曲折,把它编成个故事,自编自讲,效果比死。
2.怎样能轻松的背文言文和论语一、像唱歌一样背古文
背过《木兰诗》没有?耗时多少?
我班上背诵最快的一个学生只花了37秒,这家伙平时成绩也不好,语文100分大概就是60分上下晃荡,谈理解啥的简直就是笑话。
那么他为什么就能背的这么快呢?
很简单一遍又一遍地诵读《木兰诗》,形成了语感,就像你唱歌一样,上了调,哪里会忘词?
二、见缝插针诵读
上下课路上有事没有?吃饭中、睡觉前有事没有?上厕所、洗脸刷牙时候脑袋有空没有?
背诵啊~亲!
在我看来除了聊天和睡觉之外,无时无刻不能背诵。
天才过目成诵,你也能百炼成钢,加油!
3.论语十则文言文总结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6、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刚强,勇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
三.填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会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道。
《论语十则》复习资料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时习]
[朋]:[亦]
[自]:[(不)知]
[愠(yùn)]:[君子]
[吾]:[日]
[三省(xǐng)]:[为(wèi)]
[谋]:[忠]
[交]:[信]
[传[故]
[罔(wǎng)][殆(dài)]
[诲(huì)][知(之)]
[是][贤]
[齐][内]
[善者][士]
[弘(hóng)毅[任]
[重][已]
[岁寒][凋(diāo)]
[行][其]
恕(shù)][欲]
[勿(wù)]
(二)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
1、通假字:
[女]:
[(是)知(也)]:
[说]:
2、古今异议字: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
3、词类活用
传不习乎: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