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阅读感悟(六)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孔子说:“寻找隐僻的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
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也不后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欺世盗名知道做不到,半途而废,哗众取宠,这些都是普通的毛病,孔子心中很明白,他是不会这样做的。
《楞严经》说:“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明心容易见性难,解悟容易证悟难。
悟性不高无法理解中庸之道。就像我小时候听到一些人把中庸之道说成“没有原则”,“稀泥抹光墙”,“圆滑”。
中庸之道是大智慧,唯有圣人能够理解,能够落实在日常行为,并且终生不移。
奇谈怪论一曝十寒,害怕孤独寂寞,都不是真正熟悉中庸之道。
许多人说“懂得容易,做到难”。其实中庸之道和佛法一样恰恰是“行易知难”,是“易行难信”。做不到其实是没有真正相信和懂得。如果真正相信明理,落实起来是很容易的。
学习经典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彻底相信,没有怀疑。通过写作《中庸》阅读感悟,可以逼自己细细品味经典中每一个字,边读边思考,因为不思考就无法写作。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囫囵吞枣,一目十行,浮光掠影。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经典就是老人,孔子,老子,释迦牟尼,都是老人。其实他们都是“婴儿”,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不懂他们的思想就是真正的愚昧,就不能算真正的国民。
经典就在那里,圣人就活在书中。但是如果我们不打开经典,不与圣人对话,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悟道,修道。不懂道无法得道。不懂圣人无法成为圣人。
《中庸》就是一面“道”的明镜,善读者可以读出自己的“赤子之心”,达到天人合一。
读圣贤书就是启发内心本具的真善美慧,与自己的真心本性沟通。不读圣贤书就会被庸俗的“成功学”和“发财经”诱惑,急功近利,追名逐利,苦不堪言。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