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文言文宾语前置否定句举例

文言文宾语前置否定句举例

发表时间:2024-07-26 07:25:49 来源:网友投稿

1.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否定句和翻译[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余、吾、尔、自、之、是]+动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理解:“莫我肯顾”应译成“莫肯顾我”。②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理解: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③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理解: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理解:邹忌不相信自己⑤但是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理解: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还有如“毋吾以也。

莫己若也(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曷、安、恶、焉]+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理解: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诗》)理解: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何伤乎?(《论语》)理解: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④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理解: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⑤吾谁敢怨?(《左传·昭公二十七年》)理解:我敢埋怨谁呢?(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安、恶、焉]+介+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理解: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理解:(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理解: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理解: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姓呢?⑤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理解: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理解: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介+动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理解: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理解:我所以记下了这件事③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理解: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作战的。

2.【宾语前置的4种有更详细的举例吗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但是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5、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3.在文言文中,什么叫做宾语前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4.【急.古文中判断句子是介词结构后置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从内容上看,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没什么区别,都是对人、事、物、情况、原因作肯定或否定判断;从形式上看,最大的区别就是一般不用“是”作判断词.文言文中判断句最常见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字(有时也可不用)表示停顿,再说出谓语,最后用“也”字收尾.例如:“子瑜者,亮兄瑾也.”(《赤壁之战》)2、主谓之间不用判断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判断.例如:“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3、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4、用给定副词“非”等表否定判断5、动词“是”、“为”表判断.被动句古今被动句有相同点.如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判断方式:1、动词后用介词“于”、“受……于……”;2、用“为”、“为……所……”;3、用“见”、“见……于……”;4、用介词“被”;5、无标志(意念被动句).如:“解惑其诚.”省略句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显得比现代汉语简洁,原因之一是常省略句子的某些成分,这就是省略句.从省略的对象看,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4、省略介词.从省略的方式看(指省略的位置),常见的有:1、承前省略;2、蒙后省略;3、另外还有叙述过程中的省略.了解省略重在应用,要能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把省略的内容恰当地补充出来.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也称状语后置)“于”为标志.例如:“青,取之于蓝,胜于蓝.”主谓倒装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甚善矣,子之治东阿.《晏子治东阿》渺渺兮余怀.《赤壁赋》——我得心思飘得很远很远.快哉此风!《黄州快哉亭记》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正之有?”定语后置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中心词+数量词.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语文什么语法,宾语前置.介宾短语这些怎么分辨,教个方法.宾语没有后置的只有宾语前置介宾前置疑问句中疑问词做宾语否定句中否定代词做宾语是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就这样了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下列五种情况: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宋何罪之有?(《公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二,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2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24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例2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三,定语本来也是放在要修饰的词前做修饰语的啊~应该是定语后置吧?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希望对你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