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白居易诗句翻译
1.关于岁暮的诗句
关于岁暮的诗句1.谢灵运《岁暮》的全诗
谢灵运《岁暮》赏析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用精细工致的笔法描绘南方山川奇秀之美,是大谢诗的主要特色。有趣的是他的两联最出名的警句却并不以工笔细描见长,而是以“自然”见称。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一联,固然是作者自诩“有神助”的得意之句,本篇的“明月”一联更被诗论家推为“古今胜语”的代表。钟嵘《诗品序》说:“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这段话不仅表达了钟嵘论诗的一个重要观点,也道出了“明月”一联的高妙之处——直寻,即对生活(包括自然景象与社会人事)的直接真切感受,以及由此形成的诗歌的直接感发力量。这是一首岁暮感怀诗,时间又是在寂静的长夜。
在这“一年将尽夜”,诗人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不寐,深感漫漫长夜,似无尽头。诗的开头两句,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用一“苦”字传出不堪禁受长夜难眠的折磨之状。
但对“殷忧”的内涵,却含而不宣。《诗·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但“殷忧”的具体内涵自然根于诗人的生活、遭际与思想性格。
谢灵运是一个自视很高而性格褊激的贵族文人。刘宋王朝建立后,“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
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后来不仅受到徐羡之的排挤,出为永嘉太守,而且因自己的“横恣”与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遭杀身之祸。
这首诗据“年逝觉已催”之句,当作于其晚年(他死时年仅四十九岁),诗中所谓“殷忧”,除了下文已经明白揭出的“运往”“年逝”之悲外,可能还包含“亹亹衰期迫,靡靡壮志阑”(《长歌行》)之慨,和“晚暮悲独坐,鸣鶗歇春兰”(《彭城宫中直感岁暮诗》)之忧。总之它并非单纯的对自然寿命的忧虑,而是交织着人生追求、社会人事等多方面矛盾的复杂思绪。
用“殷忧”来概括其深重复杂的特点,是非常切当的。三四两句是殷忧不寐的诗人岁暮之夜所见所闻。
明月在一般情况下,是色泽清润柔和的物象,诗中出现明月的意象,通常也多与恬静悠闲的心态相联系;即使是忧愁,也常常是一种淡淡的哀伤。但明月映照在无边的皑皑积雪之上的景象,却与柔和清润、恬静悠闲完全异趣。
积雪的白本就给人以寒凛之感,再加以明月的照映,雪光与月光相互激射,更透出一种清冷寒冽的青白色光彩,给人以高旷森寒的感受,整个高天厚地之间仿佛是一个冷光充溢、冰雪堆积的世界。这是一种典型的阴刚之美。
这一句主要是从色感上写岁暮之夜的凛寒高旷之象。下一句则转从听觉感受方面写岁暮之夜所闻。
“朔风”之“劲”,透出了风势之迅猛,风声之凄厉与风威之寒冽,着一“哀”字,不仅如闻朔风怒号的凄厉呜咽之声,而且透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两句分别从视、听感受上写出岁暮之夜的高旷、萧瑟、寒凛、凄清,作为对冬夜的即景描写,它确实是典型的“直寻”,完全是对眼前景直接而真切的感受。
由于它捕捉到了冬夜典型的景物与境界,给人的印象便十分深刻。但这两句的真正妙处,却不仅仅是直书即目所见,而且由于它和殷忧不寐的诗人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契合。
诗人是在特定的处境与心境下猝然遇物,而眼前的景象又恰与自己的处境、心境相合,情与境合、心与物惬,遂不觉而描绘出“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的境界。明月映照积雪的清旷寒冽之境象,似乎正隐隐透出诗人所处环境之森寒孤寂,而朔风劲厉哀号的景象,则又反映出诗人心绪的悲凉与骚屑不宁。
在这样一种凄寒凛冽的境界中,一切生命与生机都受到沉重的压抑与摧残,因而它也不妨看作诗人所处环境的一种象征。五六句即由“积雪”“朔风”的摧抑生机而生:“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运,即一年四季的运转。随着时间的运行,四季的更迭,一切景物都不能长留,人的年岁也迅速消逝。
值此岁暮之夜,感到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这两句所抒发的岁月不居、年命易逝之慨,是自屈原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慨叹以来,历代诗人一再反复咏叹的主题。大谢诗中这种人命易逝的感慨也经常出现,成为反复咏叹的基调。
这首诗则比较集中地抒写了这种感情。由于这种迟暮之感与诗人的“壮志”不能实现的苦闷及“鸣鶗歇春兰”的忧虑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由“明月”二句所描绘的境界作为烘托,这种感慨并不流于低沉的哀吟,而是显得劲健旷朗、沉郁凝重。
皎然《诗式》说:“‘池塘生春草’,情在言外,‘明月照积雪’,旨寓句中,风力虽齐,取兴各别。”这两联虽同具自然、直寻的特点,但同中有异。
“池塘”句的妙处必须结合上下文,特别是久淹病榻、昧于节侯,褰帘临眺,忽见池塘春草已生的特殊背景方能领会,妙在于不经意中突然有所发现与领悟,皎然说它情在言外是十分切当的。而“明月”一联虽亦即目所见,但它本身已构成一个带有象征色彩的意境,能。
2.谢灵运《岁暮》的全诗
谢灵运《岁暮》赏析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用精细工致的笔法描绘南方山川奇秀之美,是大谢诗的主要特色。有趣的是他的两联最出名的警句却并不以工笔细描见长,而是以“自然”见称。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一联,固然是作者自诩“有神助”的得意之句,本篇的“明月”一联更被诗论家推为“古今胜语”的代表。钟嵘《诗品序》说:“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这段话不仅表达了钟嵘论诗的一个重要观点,也道出了“明月”一联的高妙之处——直寻,即对生活(包括自然景象与社会人事)的直接真切感受,以及由此形成的诗歌的直接感发力量。这是一首岁暮感怀诗,时间又是在寂静的长夜。
在这“一年将尽夜”,诗人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不寐,深感漫漫长夜,似无尽头。诗的开头两句,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用一“苦”字传出不堪禁受长夜难眠的折磨之状。
但对“殷忧”的内涵,却含而不宣。《诗·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但“殷忧”的具体内涵自然根于诗人的生活、遭际与思想性格。
谢灵运是一个自视很高而性格褊激的贵族文人。刘宋王朝建立后,“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
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后来不仅受到徐羡之的排挤,出为永嘉太守,而且因自己的“横恣”与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遭杀身之祸。
这首诗据“年逝觉已催”之句,当作于其晚年(他死时年仅四十九岁),诗中所谓“殷忧”,除了下文已经明白揭出的“运往”“年逝”之悲外,可能还包含“亹亹衰期迫,靡靡壮志阑”(《长歌行》)之慨,和“晚暮悲独坐,鸣鶗歇春兰”(《彭城宫中直感岁暮诗》)之忧。总之它并非单纯的对自然寿命的忧虑,而是交织着人生追求、社会人事等多方面矛盾的复杂思绪。
用“殷忧”来概括其深重复杂的特点,是非常切当的。三四两句是殷忧不寐的诗人岁暮之夜所见所闻。
明月在一般情况下,是色泽清润柔和的物象,诗中出现明月的意象,通常也多与恬静悠闲的心态相联系;即使是忧愁,也常常是一种淡淡的哀伤。但明月映照在无边的皑皑积雪之上的景象,却与柔和清润、恬静悠闲完全异趣。
积雪的白本就给人以寒凛之感,再加以明月的照映,雪光与月光相互激射,更透出一种清冷寒冽的青白色光彩,给人以高旷森寒的感受,整个高天厚地之间仿佛是一个冷光充溢、冰雪堆积的世界。这是一种典型的阴刚之美。
这一句主要是从色感上写岁暮之夜的凛寒高旷之象。下一句则转从听觉感受方面写岁暮之夜所闻。
“朔风”之“劲”,透出了风势之迅猛,风声之凄厉与风威之寒冽,着一“哀”字,不仅如闻朔风怒号的凄厉呜咽之声,而且透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两句分别从视、听感受上写出岁暮之夜的高旷、萧瑟、寒凛、凄清,作为对冬夜的即景描写,它确实是典型的“直寻”,完全是对眼前景直接而真切的感受。
由于它捕捉到了冬夜典型的景物与境界,给人的印象便十分深刻。但这两句的真正妙处,却不仅仅是直书即目所见,而且由于它和殷忧不寐的诗人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契合。
诗人是在特定的处境与心境下猝然遇物,而眼前的景象又恰与自己的处境、心境相合,情与境合、心与物惬,遂不觉而描绘出“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的境界。明月映照积雪的清旷寒冽之境象,似乎正隐隐透出诗人所处环境之森寒孤寂,而朔风劲厉哀号的景象,则又反映出诗人心绪的悲凉与骚屑不宁。
在这样一种凄寒凛冽的境界中,一切生命与生机都受到沉重的压抑与摧残,因而它也不妨看作诗人所处环境的一种象征。五六句即由“积雪”“朔风”的摧抑生机而生:“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运,即一年四季的运转。随着时间的运行,四季的更迭,一切景物都不能长留,人的年岁也迅速消逝。
值此岁暮之夜,感到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这两句所抒发的岁月不居、年命易逝之慨,是自屈原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慨叹以来,历代诗人一再反复咏叹的主题。大谢诗中这种人命易逝的感慨也经常出现,成为反复咏叹的基调。
这首诗则比较集中地抒写了这种感情。由于这种迟暮之感与诗人的“壮志”不能实现的苦闷及“鸣鶗歇春兰”的忧虑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由“明月”二句所描绘的境界作为烘托,这种感慨并不流于低沉的哀吟,而是显得劲健旷朗、沉郁凝重。
皎然《诗式》说:“‘池塘生春草’,情在言外,‘明月照积雪’,旨寓句中,风力虽齐,取兴各别。”这两联虽同具自然、直寻的特点,但同中有异。
“池塘”句的妙处必须结合上下文,特别是久淹病榻、昧于节侯,褰帘临眺,忽见池塘春草已生的特殊背景方能领会,妙在于不经意中突然有所发现与领悟,皎然说它情在言外是十分切当的。而“明月”一联虽亦即目所见,但它本身已构成一个带有象征色彩的意境,。
3.关于松的诗句
咏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涧底松【唐】白居易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金张世禄原宪贫,牛衣寒贱貂蝉贵。
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松树【唐】白居易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
庭松【唐】白居易堂下何所有?十松当我阶。乱立无行次高下亦不齐。
高者三丈长下者十尺低。有如野生物不知何人栽。
接以青瓦屋承之白沙台。朝昏有风月燥湿无尘泥。
疏韵秋槭槭凉阴夏凄凄。春深微雨夕满叶珠蓑蓑。
岁暮大雪天压枝玉皑皑。四时各有趣万木非其侪。
去年买此宅多为人所咳。一家二十口移转就松来。
移来有何得但得烦襟开。即此是益友岂必交贤才?顾我犹俗士,冠带走尘埃。
未称为松主时时一愧怀。松【唐】成彦雄大夫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
将谓岭头闲得了,夕阳犹挂数枝云。小松【唐】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四松【唐】杜甫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
别来忽三载离立如人长。会看根不拔莫计枝凋伤。
幽色幸秀发疏柯亦昂藏。所插小藩篱本亦有堤防。
终然掁拨损得吝千叶黄。敢为故林主黎庶犹未康。
避贼今始归春草满空堂。览物叹衰谢及兹慰凄凉。
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足以送老姿聊待偃盖张。
我生无根带配尔亦茫茫。有情且赋诗事迹可两忘。
勿矜千载后惨澹蟠穹苍。小松【唐】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欧阳澥【句】离家已是梦松年。
无名鬼【句】芫花半落,松风晚清。赵嘏【句】松岛鹤归书信绝,橘洲风起梦魂香。
陆龟蒙【句】溪山自是清凉国,松竹合封萧洒侯。陈蓬【句】竹篱疏见浦,茅屋漏通星。
(题松山)廖凝【句】落尽最高树,始知松柏青。(《落叶》)上官昭容【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檀栾竹影,飙松声。
不烦歌吹自足娱情。灵澈【句】古墓碑表折,荒垄松柏稀。
(《伤古墓》)上官昭容【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枝条郁郁,文质彬彬。山林作伴松桂为邻。
萧颖士【江有枫一篇十章】我朋在矣,彼陆之子。如松如杞淑问不已。
韩愈【条山苍(中条山在黄河之西)】条山苍,河水黄。浪波沄沄去松柏在山冈。
元淳【句】弟兄俱已尽,松柏问何人。(《寄洛中姊妹》)郑符【闲中好】闲中好,尽日松为侣。
此趣人不知轻风度僧语。李世民【咏小山】近谷交萦蕊,遥峰对出莲。
径细无全磴松小未含烟。李隆基【续薛令之题壁】啄木觜距长,凤凰羽毛短。
苦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上官昭容【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攀藤招逸客,偃桂协幽情。
水中看树影风里听松声。上官昭容【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暂游仁智所,萧然松桂情。
寄言栖遁客勿复访蓬瀛。张九龄【答陆澧】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王维【别辋川别业】依迟动车马,惆怅出松萝。
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裴迪【辋川集二十首·华子冈】落日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刘长卿【听弹琴】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李白【铜官山醉后绝句】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
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李白【夏日山中】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韦应物【寄璨师】林院生夜色,西廊上纱灯。
时忆长松下独坐一山僧。韦应物【宿永阳寄璨律师】遥知郡斋夜,冻雪封松竹。
时有山僧来悬灯独自宿。韦应物【雪行寄褒子】淅沥覆寒骑,飘飖暗川容。
行子郡城晓披云看杉松。韦应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韦应物【咏琥珀】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
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岑参【题井陉双溪李道士所居】五粒松花酒,双溪道士家。
唯求缩却地乡路莫教赊。姚合【秋中夜坐】疏散永无事,不眠常夜分。
月中松露滴风引鹤同闻。裴夷直【酬卢郎中游寺见招不遇】偶出送山客,不知游梵宫。
秋光古松下谁伴一仙翁。裴夷直【寓言】秋树却逢暖,未凋能几时。
何须尚松桂摇动暂青枝。裴夷直【令和州买松】好觅凌霜质,仍须带雨栽。
须知剖竹日便是看松来。杜牧【送薛种游湖南】贾傅松醪酒,秋来美更香。
怜君片云思一去绕潇湘。喻凫【赠空禅师】虎见修行久,松知夏腊高。
寒堂坐风雨瞑目尚波涛。喻凫【题禅院】无花地亦香,有鹤松多直。
向此奚必孤山僧尽相识。马戴【黄神谷纪事】霹雳振秋岳,折松横洞门。
云龙忽变化但觉玉潭昏。马戴【赠道者】深居白云穴,静注赤松经。
往往龙潭上焚香礼斗星。于兴宗【东阳涵碧亭(《金华志》:兴宗宝历初令东阳创此亭)】高低竹。
4.关于冬天的诗句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帮忙
描写冬天的诗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描写冬天的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雪刘长卿柳宗元日暮苍山远,千山鸟飞绝,天寒白屋贫。万径人踪灭。
柴门闻犬吠孤舟蓑笠翁,风雪夜归人。独钓寒江雪。
雨雪瀌瀌见晛曰消瀌瀌: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飘”。晛;太阳的热气。
曰:语助词,无实义。《诗经·小雅·角弓》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凄凄:寒凉。翳翳:阴暗。
希:少。在目:眼睛所见。
皓:白。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朔风:北风。劲:猛烈。
哀:凄厉。南朝宋·谢灵运《岁暮》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牖:窗户。
风惊竹: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响声。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唐·李白《冬日归旧山》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唐·李白《北风行》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回风:回旋的风。
唐·杜甫《对雪》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指直:手指僵直。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无行:不成行列。
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唐·杜甫《公安县怀古》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一作张继诗)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
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叫:风声如吼。唐·孟郊《苦寒吟》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唐·元稹《南秦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唐·高骈《对雪》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两句写雪花纷飞的景象。唐·李商隐《对雪二首》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咽:泉水因冰冻而流动不畅,因以呜咽来形容。
吟:歌吟。唐·刘驾《苦寒吟》:“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玉龙:形容飞雪。
败鳞残甲:形容雪片乱舞如鳞甲之片纷纷坠落。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诗话》载张元作《雪》诗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玉:喻白雪。
元·黄庚《雪》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清·洪升《雪望》。
5.关于吟冬的诗句
很多的像: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崔道融的《梅花》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还有好多不一一列举作者了:
寒川消积雪冻浦渐通流。
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夜深知雪骤时闻折竹声。
云横秦岭千秋雪,雪拥蓝关马不前。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雪惊笋欲抽芽。
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等等等等好多的,看看能不能帮到你,如有需要可以追问,祝好
6.秋兴八首其一表达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诗句是
表达岁暮日晚,羁旌无依的伤感诗句是: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秋兴八首·其一
唐代: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