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考什么内容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
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
唐初为适应科举考试和统一经学文字的需要,孔颖达等学者奉敕厘定“五经”文字,完成了经注的统一。高宗永徽四年(653),颁行《五经正义》于天下,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经说。其后又有贾公彦作《周礼注疏》与《仪礼疏》,杨士勋作《谷梁传疏》,徐彦作《公羊传疏》,合称《九经正义》。
其明经诸科以《九经》取士。其中《礼记》、《左氏春秋》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春秋》、《谷梁春秋》为小经。另外《孝经》、《论语》、《老子》须兼习。进士科考试增加经史内容。
“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扩展资料科举制度的实质,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的任务和目的是选拔官员,不仅仅是笼统地选拔人才。现在研究科举制度的学者来自很多学科,除了历史学科以外,还有研究教育学的,研究文学的,研究社会学的,等等。
来自历史学科的学者比较注重科举是选拔官员的制度,来自教育学科的学者往往认为科举是选拔人才的制度。
实质上科举应该是一个选拔官员制度,也就是说科举考试和现代的公务员制度是同一性质的。在唐朝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人员,即使不能马上做官,但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是候补官员;唐代的科举可以说是官员资格考试。
唐朝科举及第之后,再通过铨试即可做官。宋代之后科举及第之后,一般即可脱掉布衣,换上官服,马上做官,即“释褐授官”。可见科举制度的实质是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