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地方债务
怎么化解地方债务呢?第一,正确认识地方债务总额。总体上说到现在地方债务风险还是可控的。有分析显示不考虑土地出让金,地方国有企业资产近20万亿元。仅仅将地方国有企业资产转让,就足以清偿地方债务。当然不可能发生全部转让的事,但这确实是“风险总体可控”的本钱。不要产生恐慌性想法,更不要有惊慌失措的行为。第二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社科院研究员张德勇认为,地方政府借债多少这一数字并不说明什么问题,关键看经济发展速度。要有信心在经济发展中消化地方债务。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在发展中解决日益膨胀的地方债,就得调整地方领导政绩考核体制,要把GDP增长、消化地方债和房地产市场结合起来考察当地领导政绩。避免出现靠债务出政绩的发展泡沫,以实现经济政治上的“绿色发展”。政绩考核体制的转变,肯定会带来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更高层次中解决,中国经济将步入光明大道。第三要对财税体制作出调整。1994年推行的分税制,是符合当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但此后没有对财税体制作任何调整,造成中央与地方在财权和事权的界定方面不合理;从而导致放开房地产市场,土地财政的功能作用就被地方政府发挥到了极致;从而导致为应对经济下滑对债务管理稍稍放开,地方政府”只知借钱、不想还钱”的问题就日甚一日。所以要理顺财税体制与地方债务的关系,使地方债务受到财税体制的有效约束。第四要对地方政府发债权限重新认识,不能光靠“堵”的方法去减少地方债。可以这么说不去“堵”了,各行各道,就会比“堵”的时候更规范。目前中央政府代理地方发债,2013年代理发行3500亿,这比前些年的发债规模要大得多。不仅如此很对专家还呼吁要探索地方政府独立发债的融资机制。当然地方债务的预警机制要建立;地方债务的具体流向配置也要注意,不能都流入纯消费项目,也要流入偿债能力强的公益投资性项目。
综上所述对地方债务即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惊恐万状。目前以简政放权为起点的行政体制改革已经启动,将推动政府从经济增长型向公共服务型的转型,会从根本上削弱政府负债发展经济的动力;以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强化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为主要特征的财税体制改革,也有望在今年十八大三中全会后正式启动,这会强化对债务管理的监督。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