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氾水镇的氾水历史

氾水镇的氾水历史

发表时间:2024-07-26 10:33:30 来源:网友投稿

从苏北宝应县城沿大运河南下约20公里,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氾水镇。氾水镇肇源于汉末,始建于唐,后又重建于明初。明清运河繁忙的漕运必经氾水,其交通十分便利,商贾云集,经济发达,集镇规模不断增大,深厚的历史底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氾光湖的历史文献(王辉蜂)整理氾光湖及其周围的湖滩、农田为一行政区域。清朝属氾西庄。民国期间先属第三市,后属第七区。1949年后属氾水区(公社)。1961年建立氾光湖公社。1983年改公社会为乡。2000年撤乡并镇,氾光湖乡变为氾水镇的一个片。解放前此地连年洪水成灾,人民群众大都以割柴、捕鱼为生。解放以后生产发展较快。1969年由于大汕隔堤的建成,柴滩变为粮田,带来农副业生产的变化,产量逐年提高。1989年粮食总产10641.5吨,油料137.2吨。多种经营以编织业、养殖业为主,柴揩席和鱼、虾、螃蟹远销大江南北。1989年多种经营产值773万元。工业有饮料、毛毡、服装等工厂。1989年村及村以上工业产值381万元,其中村办工业产值168万元。乡人民政府驻牌坊。此地原有贞节坊1座,所以得名。其北东瓦甸原有湖神庙1座。清乾隆弘历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南巡避风于此,敕建此庙,庙毁于民国28年(1939年)。境内华家滩、五里铺等自然村庄居民集中。南运西闸、大汕子隔堤退水闸均建于境内南端。至1989年全乡有医院、影剧院、文化中心站各1处。有中小学14所,在校学生1737名。氾光湖的由来宝应境内在从古泻湖逐渐演化淤浅形成洼地平原后,残留下一些小型湖荡和沼泽湿地。宋真宗、光宗时大筑漕堤,古夹耶河潴水渐多,始有范光湖。后来淮河入海故通为黄泛泥沙淤高,泄水不畅,上游发水,超过了洪泽湖大堤和运河堤防的限度,不断决口泛滥,造成宝应境内湖荡水面大增。至明隆庆时境内有三荡九湖,氾光湖为其一。至清末时境内有八湖,氾光湖(即宝应湖)为一。后来以刘堡为界,北因临近宝应城取名宝应湖,南称氾光湖。南北阔10里,东西长30里。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