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如何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发表时间:2024-07-27 17:51:37 来源:网友投稿

“以劳成人”,劳动可以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劳动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时代精神、实际生活、主动参与、情感融入这四个方面是学校劳动教育必须关注的重点。

在生活实际中培养劳动能力

学校要注意培养孩子必备劳动能力,培育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我们的教育强调“做中学”,就是在行动中培育能力。劳动教育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开展。一个人可以有高超的劳动能力,但也必须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在劳动教育的能力习惯方面,重点就是强调符合学生现实和未来生存的相关基本劳动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比如家用电器的使用,各种生活服务类软件的使用,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必备的生活技能。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的时候,得分开来琢磨。有的是现实生活技能,还有的是未来生活技能。也就是这样的劳动要么现在有用,要么未来有用,如果仅仅是过去有用,那只能算是忆苦思甜的体验,而不能算作劳动技能的培养。

在主动参与中树立劳动精神

学校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精神。所以培养学生精神类的素养重点和难点在于我们怎样才能够通过相应的教育设计来突破孩子在劳动认同方面的情感障碍?怎样才能突破情感障碍这个问题?关键要素是怎么样选择具有情感冲击力的劳动教育资源,这样才可以突破学生认同劳动内在的情感障碍。

所以还是要回到教育的一句老话上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只有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劳动的精神才能够树立起来。

所以劳动教育要用可选择性代替强制性,要用开放性代替封闭性。有思考力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设计一个问题冲突,让孩子想办法通过劳动解决问题。如:新年怎么表达对家人的爱,班级的教室如何装扮等等问题来触发劳动。

在情感融入中提升劳动素养

劳动素养包括观念性的劳动素养和行动性的劳动素养。观念性的劳动素养主要指的就是精神,而行动性的劳动素养主要指的就是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

劳动素养的形成是必须与学生内在的情感认同为前提的。如果学生没有这样一种内在的情感认同的话,这些所谓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基本上是树立不起来的。

所以学校和教师要多展示学生的创意性劳动作品。在校园文化的装饰中,学生的作品一定要署名,让学生有成就感。我们很多成年人为什么活得那么痛苦?就是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不想学习,不想上班,逃避劳动。但是未来,劳动是一个愿意成长的人的刚需。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