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幼儿教师如何帮助幼儿提高某种自理能力

幼儿教师如何帮助幼儿提高某种自理能力

发表时间:2024-07-27 19:32:22 来源:网友投稿

幼儿的生理机能、心智尚未发育成熟,身体素质还很薄弱;同时幼儿期又是生长发育十分迅速、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但由于幼儿缺乏知识经验,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所以他们既需要教师给予悉心地照顾,更需要教师反复地指导帮助和训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指导作用,规范幼儿的行为,促进幼儿可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全面发展。

  一、观察幼儿差异,因材施教

  幼儿园是一个集体场所,在这个场所中,影响幼儿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规则。规则不仅指导、规范着幼儿行为,也是老师评价幼儿的一个依据。教师要避免对于幼儿的训斥,老师对调皮孩子训斥、冷漠的态度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对其他孩子对待调皮孩子的态度起着导向作用。长期处于这种被斥责被拒绝的人际状况中的孩子,容易产生一种焦虑抵触的情绪,更容易采取更多的冲突、攻击性行为,不利于教师对于幼儿的教育。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差异,了解幼儿的个性差异和生活能力,通过幼儿的一举一动来对幼儿进行科学地指导。例如教师要观察幼儿在幼儿园内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它主要包括餐饮活动、睡眠活动、关系活动、如厕活动、整理习惯和作息习惯等。通过教师对于幼儿的观察,教师就会了解幼儿在哪方面做的不足,从而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指导。

  二、关注生活环节,主动参与

  教师应事先考虑和计划幼儿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之间的转换,并帮助幼儿掌握每一个活动的名称,使他们知道下一个活动是什么。教师把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告诉幼儿,使幼儿能够明确自己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去做。这样通过不断地锻炼和练习,幼儿的自理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和进步,促进幼儿主动参与到学习和生活探究中。

  如我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为:入园→洗手→户外活动→做早操→牛奶、饼干→活动课→如厕、洗手、喝水→户外活动→如厕、洗手、喝水→自由活动→午餐→饭后自由活动→午睡→如厕、洗手、喝水→点心→饭后自由活动→活动课→如厕、洗手、喝水→离园。教师要鼓励幼儿主动地进行各项活动,使幼儿能够在参与中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注意幼儿一日活动的安排要富有弹性,不对每项活动展开的时间计算得过于严密,保证根据幼儿当时实际活动状态进行调整的弹性余地,或延长、或提前,促进幼儿在参与中提高能力,主动做事。教师可以在每一个活动结束时有明确的信号,让每一个幼儿意识到要转向下一个活动了。长此以往幼儿也就有了主动做事,自理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实现幼儿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反思评价,指导幼儿

  幼儿园每日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回忆全天的每个活动过程与环节,反思幼儿一日活动的实施是否适宜。世界儿童首脑会议发布的《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宜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儿童时代应该是欢乐、和平、游戏、学习和生长的时代。他们的未来应该在和谐和合作之中形成。”这段话可以作为我们衡量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的价值标准。教师在日常的活动中要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探究和实践,使幼儿能够在实践中逐步地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进行生活自理。例如在反思中教师可以考虑,今天小朋友们在游戏后是不是都会主动地、有意识地洗手?午睡后小朋友是不是可以自己穿衣服和鞋子?自由活动中小朋友是不是知道自己去喝水和上厕所?如果幼儿在活动中可以主动地进行这些活动,说明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如果还没有做到,则需要教师进一步进行指导和点拨,在需要的时候对幼儿进行引导,使幼儿可以逐步地提高自己的认识,主动地去管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