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板桥镇的人文历史

板桥镇的人文历史

发表时间:2024-07-27 20:30:43 来源:网友投稿

古民居·古寨·古建筑 境内有明清初古民居建筑物22幢,总面积2.8万余平方米,有冯氏民居,王氏民居、陶氏民居、张氏民居等,规模最大的是冯氏民居,共105间,为“三进三出”院式结构,建筑群占地8100平方米。始建于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保存最完好的是王氏民居,建筑结构完好无损,雕檐刻壁、画龙描凤依稀可见。木雕、石雕、砖雕历历在目。家氏族谱保存完好。古山寨共有28座,有青龙寨、樊家寨、点子寨、五峰寨等,具有代表性的是青龙寨,堪称中西合壁、华夏之最。由于地势险要,为鄂西之咽喉。历史·文化·名人 相传,板桥之名由来,为鲁班所封,春秋时期,鲁班南下到此,滚滚西流水挡住去路,随取一块长约3米、宽2米的石板搭在河提上 作过河之用,此后便称石板桥。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造农田时,河堤改道,石板不见踪迹。 板桥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具有影响的有皮影戏、花鼓戏和薅草锣鼓,每年均参加民间艺术演出并获奖。故有“文化之乡”美称。史书记载清朝末期爆发白莲教起义,时任西南总兵(徐总兵)在此驻扎抵御白莲教,最后遇刺身亡,死后葬在板桥彭家。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民国武昌临时政府内务部长,国务总监冯哲夫出生在板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哲夫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途中患病返乡,死后葬于板桥镇新集村,据不完全统计,在板桥这块热土上,历史上具有较大影响的名人就有11人。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