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搜寻理论
这三个理论是对同一个实验现象(Treisman的分心搜索实验)的三种解释。
所以要想更好地理解,你最好先知道Treisman的实验是怎么做的。
实验任务要求被试在一排分心刺激项目中检索出目标刺激。实验有两个条件:分心刺激和目标刺激的差别只体现为一个特征维度(比如颜色上的差别)、分心刺激和目标刺激的差别是多个特征维度的结合(比如颜色和形状都不同)。
实验结果十分有趣:特征条件下,反应时不随干扰刺激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结合条件下,反应时会随干扰刺激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Treisman对此现象的解释如下:特征结合的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会自动捕捉全部的特征信息,在该阶段无需注意过程的参与(表现为分心刺激再怎么增多也不影响任务表现),第二个阶段则需要注意过程的参与来将这些特征结合在一起形成“客体”知觉。之后Tresiman又进一步提出一个注意选择的机制来解释这一过程。这就是特征整合理论,该理论是对bonding question(特征如何在知觉过程中被整合为完整的客体)的一个初步回答。
相似性理论其实并不拒绝特征整合理论的假设,而是额外强调刺激的相似程度会影响分心搜索任务中被试的表现。实际上是对实验严谨性的一个质疑。通过操纵刺激特征的相似程度,的确发现实验结果受到了影响。于是刺激本身的属性和注意过程的作用,就都需要被考虑进来了。
引导搜索理论则拒绝了特征结合理论。特征结合理论认为特征加工和结合加工是两个分离的过程,引导搜索理论认为不是,而是把特征加工和结合加工仅仅看作是两种不同的任务形式,要想完成任何一个任务都需要在平行加工的搜索过程之后再跟一个系列加工的评价过程。而Treisman的实验结果可能只是因为特征维度较少时,搜索过程的激活水平更容易引导评价过程,使得被试对干扰项目数量不敏感。
不知道能不能联想到对内隐记忆分离现象的争论,其中适当迁移加工理论对多重记忆系统理论的质疑思路与此一致,即认为实验观察到的分离现象并不能证明存在两种不同的加工机制,只能说是不同的测验任务对学习任务有不同的敏感性。与此类似Treisman的实验结果未必能证明存在两个不同的加工阶段,可能只是被试对两类实验任务的敏感性不同导致的。这是对注意的搜索机制的另一种解释思路。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