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东晋时期男人戴的帽子

东晋时期男人戴的帽子

发表时间:2024-07-28 03:21:49 来源:网友投稿

皮弁、帢、巾、帽在男性冠饰中是最为普遍的。

皮弁的起源较早,它的产生是为了搭配礼仪服饰,郑注的《士冠礼》中说:“爵弁者,冕之次,其色赤而微黑,如爵头。”皮弁是地位仅次于冕的冠饰。

皮弁大多是由白鹿皮制作,《周礼·夏官·弁师》:“王之皮弁,会五彩玉璂,象邸,玉笄”,皮弁样式精美华丽,是地位显赫的人所佩戴的冠饰。

《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了皮弁最初使用的场合:“行大射礼于辟执事者冠皮弁,衣细麻衣,阜领袖,下素裳,所谓皮弁素积者也。”到了东晋南朝时,皮弁开始作为日常冠饰使用。

《宋书·礼志》中记载,魏文帝召杨彪入朝,为了显现自己的诚意,“乃使服布单衣皮弁以见”。《释名》中描写了皮弁的具体样式“弁,如双手合抃也。”

《后汉书.舆服志》中也记载了皮弁“制如覆杯”。《三礼图》中的皮弁是下宽上窄的样式,从各种典籍的描写之中可以了解到皮弁是一种很庄重的冠饰,通常是由位高权重的男性所拥有的冠饰,在重要的场合所佩戴,来体现出自己的庄重。

帢也是东晋南朝的士人们的日常冠饰之一。《晋书·废帝记》中记载:“于是百官入太极前殿,即日桓温使散骑侍郎刘享收帝玺经。帝著白帢单衣,步下西堂,乘犊车出神兽门。”

巾是一种包头布,也是古代首服中最常见的一种。对于那些没有身份地位的平民来说最便于使用的冠饰就是巾了。

南朝的顾野王《玉篇》中所载“巾,配巾也。本以拭物后人着之于头。”人们在发髻上包裹一层巾,久而久之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们阶层所喜爱的风格,用戴巾来表示气节,所以也成为士大夫的日常冠饰。

巾的样式也有很多,有高低不同,也有圆顶和平顶的不同,还有前裹、后裹、上翻、下折等诸多佩戴方式,所以吸引了更多东晋南朝人士的目光。

东晋初期那些潇洒恣意归隐山林的文人们不受礼法的束缚,视戴巾为雅,颇有一种厌弃冠冕公服的风气。

东晋时期用巾束发的风气之所以能够盛行主要是由于巾的样式与制作材料适于各阶层的人,并且简便易于佩戴,更是便于与服饰搭配相同的风格,在东晋南朝这样文人雅士层出不穷的时代,对冠饰的独特追求更有一种反抗封建礼教的意味。

在士人们率先的带领下,此时巾样式也越来越多,并加以种种不同的名目,如折角巾、纶角巾以及纶巾、葛巾等几十种,也引起了一阵戴巾的热潮。

从前在人们眼中不合乎礼法的装扮在东晋文人的眼中却成为了别具一格的特色。在这些名士的带领下,巾成为了一种新的冠饰形式。东晋南朝时期无论上层的贵族还是平民都十分喜爱戴巾,这种戴巾的风气也一直贯穿了东晋南朝。

《隋书》中记载东晋时的学生打扮:“国子生见祭酒博士,单衣角巾。”《宋书·礼制》中也有:“市以葛为之,今国子太学生冠之。居士、野人,皆服巾焉。”

戴巾在东晋南朝时期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常态。不论是哪个阶层的人都将巾作为日常冠饰之一。贵族戴巾是为了展现自己风雅的品格,而平民戴巾则是为了方便在日常生活的劳动。巾的便利性使其在东晋南朝男性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帽在东晋南朝男性的配饰中也经常出现,帽是由巾演变而来,属于日常服饰,具有御寒、遮阳及装饰等实用功能,所以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东晋南朝时期,帽有很多种类。《晋书舆服志》中记载,东晋初,南方地区的人们就很喜欢佩戴帽。

《隋书.礼仪志》中描写了南朝时种类繁多的帽: “宋齐之间,天子私宴,着高白帽。士庶以鸟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刚开始帽顶是圆的,后来帽顶逐渐增高,也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帽子。

其中白纱帽在东晋南朝时期的文献中出现次数较多,《南齐书,垣崇祖传》中:“崇祖著白纱帽,肩舆上城,手自转式。”

《梁书·侯景传》中也有:“自篡立后,时著白纱帽,而尚披青袍,或以牙梳插髻。”白纱帽是一种帽体较高的纱质冠饰,是门阀士族最常使用的帽式。戴帽对士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往往用整齐的冠饰来体现他们为人正直一丝不苟的为人与处事态度。

皮弁、帢、巾这几种日常冠饰是东晋皇室渡江后由中原贵族带到南方,帽是源于建康及周边地区当地人的冠饰。皮弁、帢、巾、帽在东晋南朝的典籍与考古文献中出现频率极高,是当时十分普及的几种冠饰,可以见得东晋南朝时期的男性对于冠饰的高要求,不仅种类颇多,样式更是精美。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