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性思维是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地反映,需要借助语言、表象及动作实现,是个体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人类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都离不开思维。
思维的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发展的基础上,思维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在2岁左右,个体的思维开始发生。在2岁前,婴儿会使用“尝试错误”等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手段,这是思维发生的准备阶段。婴儿的“ 尝试错误”表现为婴儿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积累经验,以动作和行动来认识外界的事物。在这种以动作和行动为主体的探索中,可能充满了错误,但婴儿正是在这种不断出现错误、发现错误和尝试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凭借听、看、触摸等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得发展。
思维的特点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点,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指思维要借助某些媒介,将其与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理解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即思维可通过一个 事物认识另外一个事物,可以通过事物的外部特征把握事物的内在属性,可以通过与事物相关的事实及规律,预测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指思维能够反映出同类事物的规律性联系和本质属性,即思维把握的是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而不仅仅限于个别事物的个别特征。
思维的分类随着各学界对思维研究的不断深人,根据个体思维发展的凭借物和抽象程度,可以将思维分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又称动作思维,指个体以实际行动(实际操作过程)去解决问题的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幼儿早期思维的基本特征,与幼儿的感知及动作不可分离。动作是思维的支柱,一旦离开了动作, 幼儿的思维也就无法进行。也就是说儿童的思维只能在活动中展开,他们不是想好了再行动,而是在行动的同时才会想。所以此时的幼儿常常“犯错”。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