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因材施教的典故

因材施教的典故

发表时间:2024-07-28 11:55:29 来源:网友投稿

典故:

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孔子成为了中国最早公开讲学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因材施教”就是其中一个。

孟武伯、孟懿子、子夏、子游四人都开诚布公地问孔子怎样做才算是“孝”,孔子给予他们的回答却是不相同的:孟武伯对父母的冷暖病痛从来都不注意,孔子推心置腹地对他说,首先要关心父母的健康,才称得上孝;

孟懿子是鲁国的达官贵人,一直以来对“周礼”就视而不见,常有违犯周礼的僭(jiàn)越行为,孔子就跟他说,无论父母生前死后,都要遵守周礼,才称得上孝;

子游、子夏平时对父母生活还是很关注,孔子就对他们说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蔼可亲,必恭必敬便是孝。同是一个“孝”,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孔子都给予了不同的回答,这便是有的放矢的教育。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