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包办与放手的名人事例

包办与放手的名人事例

发表时间:2024-07-28 12:07:07 来源:网友投稿

第一位徐志摩。

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他不但诗写的美,更是通晓多种学科。不过其爱情故事让外人看来,似乎觉得这才是他的全部。

徐志摩的结发妻子是张幼仪,一直没有得过他的正眼相看。徐志摩虽然不喜欢这段婚姻,但是他很听话,知道父母想要什么,不就是孙子嘛,那就给你们生一个。

这也许就是中国传统婚姻的真实写照,不喜欢自己的妻子,但是,为了家族子嗣的繁衍,一样可以同卧一塌。

等张幼仪诞下一子后,徐志摩如释重负般外出求学,先是北京,再是国外。可见家庭对于他,是没有任何“束缚感”的。

之后等他遇见惊为天人的林徽因时,不可抑制地爱上了她,没法控制自己的这种情感。于是为了能和林徽因在一起,他和张幼仪离婚了,只是林徽因并没有接受他。

不少人觉得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没有错,若是放在今日,这事真算不得什么,但是,在当时无论女子的背景如何,离婚女子总是会被指指点点的。

而徐志摩要的只是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其它的事情都会被他视为障碍。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只是,后来他的这一段婚姻,过的并不自在。

虽然爱情是美味的,但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了面包的爱情,一样是会饥饿的。

第二位鲁迅。

相比于徐志摩,鲁迅的个人生活要低调太多了。不过他和徐志摩有相通之处,对于这场包办婚姻,虽然,会表现出极度的厌恶,但还是全盘收下了。

而不同处在于,鲁迅不能给朱安爱情,却顾及了她的面子,没有和她离婚。

若是单独看这个故事,会觉得鲁迅此举还颇为人性,不管与否,朱安始终都是周家的媳妇,到哪大家都会尊敬几分。

只是若是将时间拉长来看,一位没有丈夫疼爱的妻子,又没有子女在身边,她这一生难不成嫁人就是为了伺候公婆的吗?

看这本书的标题《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说的一点都没错。

如果鲁迅真的考虑她的想法,还不如放她一条自由路,连昔日的皇妃都敢选择离婚,她为何不能尝试一下?

开始时生活可能会有曲折,但就如鲁迅自己所说,路都是人走出来的,那时的社会风气日渐开化,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

只是鲁迅一直持怀疑态度,他敢抨击各种腐朽现象,唯独对祖宗留下的婚姻制度,他选择了妥协。而他又无法面对自己的结发妻子,只能以冷落来对待这段婚姻。

可见他完全漠视朱安对情感的诉求,这种做法和徐志摩比较,谁更折磨人呢?

第三位胡适。

读胡适的文字,应该就两个字:舒服,真是文如其人。

胡适的婚姻同样也未能逃脱家长的安排,对此他也很是痛苦。那时但凡接受过西方思想的人,都有一个想法,包办婚姻该“封存”了。结果他们很不赶巧,偏偏自己得实践一下。

那胡适呢是离了还是没离?

没离还很幸福。

那胡适是如何做到的?

刚开始时胡适的心里感受应该和徐志摩、鲁迅一般,极度排斥,但是,又不能抗拒。这种纠结的心情,若是多放一些个人的想法在里面,只会加剧对这段婚姻的更加厌恶。

但是胡适却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他是痛苦过,除了妻子江秀东,还有两位女子都和胡适关系极近,但是,胡适最终的选择还是他的妻子,他用这段婚姻诠释了他对婚姻的解读。

也许爱情是很重要,但是,理解和包容应该才是家庭和美的关键因素。

中国历史上关于家庭生活的文字并不多,但是,单从胡适的这段婚姻来看,似乎旧有的婚姻制度也没那么可怕。只是不同人不同的选择,决定了它的悲喜罢了。

若是更加尊重个人内心的想法,自然会凸显包办婚姻制度的“可恶”。不过再比较来看,如今的婚姻是自由,若是一样将个人想法过多的放于家庭之上,结果又会是如何呢?

没有绝对自由的婚姻,想来对这一点胡适看得更清楚。个人有选择生活方向的权力,只是当和另一个人命运相连时,是不是该多想一层,自己的某些行为是否会伤害到对方?

所以在古人对婚姻的看法中,就喜欢强调“相敬如宾”。这个在今人看来,未免少了亲昵,但是,这恰恰避免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其实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匹配于一个时代的,这三位大才子的做法都是仁者见仁。也许他们三人的选择,没准正是那个时代新生代青年的一个代表呢。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