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怎样形成的
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中国历史上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基本形成,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又经过不断充实、发展和创新,逐渐成为一种激励民族奋发向上的强大力量。从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到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再到荀子的“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
从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到东林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再到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都在丰富和发展着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每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激励和引导。民族精神还表现在为国为民辛勤劳作、不辞劳苦、廉洁奉公、洁身自好等方面。从大禹治水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开始,这种精神就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之一。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以身作则,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
明代的于谦在巡抚山西、河南等地时,兴利除害,革除弊政,为官清廉,一尘不染,在蒙古瓦刺入侵、英宗被虏、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沉着应变,不计自身利害,拥立代宗,守卫北京,击退敌人,实现了他“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愿。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铺垫了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道路。民族精神还表现为对事业的执着奋斗、发明创造方面。孔子称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从而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儒学。西汉司马迁忍受宫刑的巨大耻辱,含辛茹苦,奋笔疾书,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巨著《史记》。这种创造精神,不仅表现在文学、史学等思想文化方面,而且表现在技术发明、济世救民方面。
例如东汉的张衡,致力于天文学的探索研究,发明地动仪、浑天仪等,在技术创新上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北魏的贾思勰,精心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写出了《齐民要术》;唐代的孙思邈,以毕生精力研究药理,救死扶伤,丰富了中国医药学的伟大宝库,被民间奉为“药王”;明代的徐霞客,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地理考察事业。
类似的发明创造,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这种追求事业成就的精神,使中国的文明得以不断丰富和提高。把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世代传递下去,伟大的中国人民将会战胜复兴之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始终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欣欣向荣。
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延绵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从民族文化中孕育出来的.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