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性和目的导向性的区别
目标导向和目的导向的区别:
目的导向在意的是我得到了什么,或者说我失去了什么。目标导向是说我想要什么,想去哪里。我想要我想去,所以去做,我在意的是设想中的目标和现实中的实践过程。我不在意实践的结果。其一结果不是人能控制的;其二,结果无非成败,得了也惊,失了也惊,太短暂了。有点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意思。耕耘是因收获是果。盯着耕耘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已经盯着结果了。因为结果从耕耘中来。但是耕耘未必就能推导出理想的结果,毕竟人算不如天算。目标导向让我们知道我们要去哪里,要做什么。目的导向让我们知道我们是否到达了,做得怎么样。没到就继续走呗,没做好就继续做呗。盯着结果挺让人毛躁的。不如盯着目标舒心。“以目的为导向”的管理弊端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从管理风格与氛围来看,长期强调“结果导向”,容易造成简单粗放的管理风格与沉闷压抑的环境氛围,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其次从权责匹配性来看,单纯强调“结果导向”,会导致责任和压力前移,使得责任承担者(包括承担直接责任的执行者和承担间接责任的管理者)压力过大,最终会让责任和权力在实际操作中发生背离,一种典型的现象就是“多干事的责任大,少干事的责任小,不干事的没责任”;再次从实际效果来看,过于强调“以结果为导向”,容易让员工产生一种保守心理,以顺利完成任务为心理底线,不追求精细和创新,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的特征较为明显,“结果导向”往往就会演变成“任务导向”;另外从文化影响来看,过于粗暴简单的“结果导向”,显得缺乏亲和力和人文关怀,容易导致人心松散、凝聚力差、认同度低,员工敬业程度不高。
其实以追求最终结果为目的的“结果导向”,其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一说为“成果管理”)。彼得·德鲁克1954年在其《管理实践》一书中最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其后他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他认为:先有目标才能确定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所以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目标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以Y理论为基础的,即认为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人们能够对自己负责,所以它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鼓励员工参与管理,由上下级共同商定,依次确定各种目标;二是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目标的实施由目标责任者自我进行,通过自身监督与衡量,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以达到目标的实现;三是强调自我评价,目标责任者要对工作中的成绩、不足、错误进行对照总结经常自检自查,不断提高效益;四是重视成果,将评价重点放在工作成效上,按员工的实际贡献大小如实地评价一个人,使评价更具有建设性。从某种程度上说,“结果导向”是对“目标管理”的一种误读,它过分强调了员工的“自我管理”与“结果评价”,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上下级商定目标”和组织对完成目标的资源条件支持。其实今天在企业界得到更多实践和积极应用的,是一种“目标导向”理论。
“目标导向”源于美国多伦多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罗伯特·豪斯提出的“路径-目标”理论,其基本出发点是要求领导者排除走向目标的障碍,使其顺利达到目标,在此过程中,给予员工满足多种多样需要的机会。 相较于“结果导向”,二者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第一,在责任主体上,“结果导向”更多指向于员工个体或部门、团队;而“目标导向”则偏重于组织层面和工作关系。第二在对过程与环境因素的关注度方面,“结果导向”对过程和条件并不关注,通常强调“以完成结果为标准,没有理由和借口”、“在目标面前没有体谅和同情可言,结果只有一个:是或非”;而“目标导向”注重将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一个过程目标,同时关注对完成目标有影响的环境因素,注重完成目标所必需的资源条件配备,强调上级对下属的资源支持与情感引导。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