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语前置什么的怎么判断
宾语前置句判断方法: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用“之”或“是”把宾语 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4、陈述句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 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一,宾语前置
古今词序的差别,最突出地表现在宾语的位置上。文言文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也要前置。
1.
例:
①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王风·褰裳》)
②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④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⑤每自比于管、乐,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⑥但是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⑦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孔子说道:“因为我比你们年纪都大(老了)没人用我了。你们平日说:‘人家不了解我呀!’假若有人了解你们(打算用你们了),那你们怎么办呢?”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
例: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子何恃而往?(《为学》)
③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⑤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楚辞·九章·思美人》)
⑥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⑦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⑧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3、
例: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②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④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⑤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楚》)
4、
例:
①惟陈言之务去。(《答季翊书》)
②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③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僖公五年》)
④惟弈秋之为听。(《学奕》)
⑤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5、有时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也可以把宾语提前。例如:
①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②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齐桓公伐楚》)
③吴起吮其父创而父死。今是子又将死也,吾是以泣。(《韩非子》)
④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6、古汉语中的固定格式“……之谓也”、“其……之谓也”中的“之”也起到提宾作用。
“野语有‘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乎?”
二,谓语前置
1、在感叹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其提前。翻译时有的可以还原,有的不必还原。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③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④甚矣,农夫之惰也!悲哉,世也!
⑤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
2、在某些疑问句中,为了强调,也会将谓语提至主语前。例如:
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何哉,尔所谓达者?
3、在少数肯定句中,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将谓语提至主语前。这种用例较少见。例如: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这句话的正常语序是“百姓之谓我爱宜”,翻译过来就是“老百姓认为我吝惜是应该的”。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