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科举取几个进士
(1)、赵匡胤时期,招录进士的数目和唐朝基本持平。五代过去以后,赵匡胤创立了宋朝,为了收拢天下人心,从开科取士方面着手,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读书人掌握了民间的舆论导向,他们夸谁好,谁就真的好。
那么赵匡胤第一次举办科举,到底招录了多少人呢?很可惜,只有19名进士入选。赵匡胤认为宁缺毋滥,千万不能开了这个口子,甄选出来的一定要是人中俊杰才行。
第二次招录了11人,此后每年在他手里过关的进士,不过只有10个人左右。由此可见赵匡胤对进士录取工作,是非常上心的。
当然了赵匡胤对那些有恒心,坚持考试的读书人,也是有奖励的。他命人统计了连续参加15次考试全部没考中的士子名单,一共有106人左右,赵匡胤给了他们赐进士出身,也就是所谓的恩科进士。
这就是说你们不是靠本事考上的,而是靠皇帝的恩典,这才有了进士的身份,才有资格入朝为官的,这样一来他们就更加愿意卖力地给赵匡胤干活了。
(2)、赵光义为了笼络人心,开始不断扩招,进士成了烂大街的产物。赵匡胤50岁的时候,突然就去世了。他的弟弟赵光义称帝登基。可是他的皇位来得有点不正,为了控制舆论导向,赵光义只能选择笼络天下读书人的心。
既然他们闲着没事,会把这件事无限夸大,那还不如让他们入朝为官,这样便于控制。而且给了他们做官的机会,他们也不会对赵光义夺位的事情胡说八道了。
戊辰亲试礼部举人。甲戌上大行皇帝谥曰英武圣文神德,庙号太祖。丙子幸相国寺,还,御东华门观灯。庚辰阅礼部贡士十举至十五举者百二十人,并赐出身。---《宋史》
为此赵光义头一年招录的进士就比赵匡胤在位期间要多上一倍,此后基本上每年都会招录400到500名进士。
这么一来进士可就烂大街了,你春风得意,我也春风得意,遍京城内到处都是骑着马炫耀功名的进士。其实这个时候的进士已经远没有那么值钱了。
很多进士即使考上了,也出现一个巨大的问题,由于名次比较靠后,所以一直轮不到他们得到工作的机会。
他们即使考上了进士,那也只能坐冷板凳,要么找关系,要么就等等,运气好一两年能有差事干,运气不好,可能你老死了也没有差事。
可是他们考上了朝廷得养着他们吧?为此北宋就出现了严重的冗官现象。这么一大批官员,其实没有正式上岗,可是却必须要照常发工资给人家。这就是赵光义扩招进士的下场。
(3)、宋朝是最容易考中进士的朝代。宋太宗赵光义扩招以后,宋朝后世皇帝们当然也不甘落后,全部都开始学习自己的老祖宗。为此宋朝的读书人那是相当幸福的。
只要读书读得好,一般都有皇粮可以吃。而且连续15次考不上的,还可以特赐一个恩科进士,这样一来读书人那是相当利好的。
再加上刑不上大夫的祖训,读书人在宋朝过得是真的爽歪歪。超高的录取率,加上优越的待遇,搞得宋朝大量人前去读书。
其中宋真宗和宋仁宗时代的进士质量是最高的,陆续出了范仲淹、欧阳修、富弼、韩琦、苏轼、苏辙、王安石等人,堪称个个能名垂青史的人物。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