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释义
这首诗作于开成三年(838)。
白居易当时在洛阳,任太子少傅(即皇太子的导师)。“梦得”是刘禹锡的字。刘禹锡(772—842),洛阳人,与白居易同龄,是白居易晚年心心相印的挚友,所谓前有“元白”,后有“刘白”。白居易对刘禹锡的诗非常推崇,称他为“诗豪”。刘禹锡七十一岁逝世时,白居易曾写下《哭刘尚书梦得二首》,诗中说:“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白居易写此诗时,刘禹锡也在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当时两人任的都是闲职。诗题的意思是:我与梦得买酒闲饮,并约定今后相会之期。句解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年轻时尚且不担忧生计,到老来谁又会吝惜几个酒钱?首联直抒慨叹。从“少时”到“老后”,是对平生的回顾,蕴含着一丝悲怆的身世之感。“少时”句,写出年轻时的稚气与豪气;“老后”句,流露出饱经沧桑、阅尽世情冷暖的暮气。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我们一起买来名贵的酒,举杯共饮;两相对看,你我距七十岁都只差三年。白、刘二人都曾经历坎坷,又都是狂放通达之人。于上句中可见出诗友聚会时的豪情;下句转为顿挫,骨子里有凄凉沉痛之意。白、刘同生于公元七七二年,此时都已六十七岁,故谓“七十欠三年”。两两“相看”之下,看到了什么?首先自然是容貌,白发苍苍,皱纹满面。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青春固然难留,而来日竟已不多。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所以“相看”的背后,实际上包含着人生浮沉、岁月无情的复杂感情。“十千”,即十千钱,借以形容酒的名贵。“斗”,古代酒以升斗论量。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闲饮中,我们征引经史文句以行酒令;醉意中,我们吟诵诗句,胜过那管弦之乐。这一联具体描写出诗题中所说“闲饮”情状,与诗人的身份、处境极其相符。因为是文人故闲中有雅趣;因为年老,闲雅之中便有了清逸淡然之风。应该说这是人生的另一种境界,是精神世界的自得其乐与极大满足。这里的“醉”,似醉而非真醉。与其说是醉于美酒,不如说是醉于心。一般的丝竹可以悦耳动听,却无法像知己那样心灵相契,获得感情上的慰藉与共鸣。“雅令”,典雅的酒令。“穷”,穷尽,此言广征博引。“清吟”,指吟咏诗句。自得其乐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等到秋后菊黄,家酿的美酒熟了之时,我和你再一醉方休,共享那陶然之乐。尾联写“约后期”,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家酝”,自家酿造的酒。与“沽酒”相比,又进了一层,让人倍觉亲切与醇美。故虽是写酒而实是道情。评解 白居易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东都洛阳,过着他的“中隐”生活,这一时期的诗作也以“闲适诗”为主。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代表。两位性情趣味相投的老朋友,在一起诗酒相娱,将前生不快之事尽抛脑后,纵情安享晚年余生,“共君一醉一陶然”,纯然闲雅情怀。超脱如陶渊明,而惬意则过之。全诗言简意富,语淡情深,通篇用赋体却毫不平板呆滞,见出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刘禹锡读过此诗后,以《乐天以愚相访沽酒致欢,因成七言聊以奉答》相应和,诗云:“少年曾醉酒旗下,同辈黄衣颔亦黄。蹴踏青云寻入仕,萧条白发且飞觞。令征古事欢生雅,客唤闲人兴任狂。犹胜独居荒草院,蝉声听尽到寒螀。”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