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予字的历史来源

予字的历史来源

发表时间:2024-07-28 23:42:02 来源:网友投稿

予,汉语常用字,读作yú、yǔ或 zhù,最早见于战国文字,其本义是使别人得到,即《说文解字》所谓的“推予也”,由此引申出赞许、在等含义。

①字源演变

予,会意字,最早见于战国文字中(战国古陶里),尚未见于甲骨文中。在字形上战国文字中的“予”字字形构造和含义不明,秦代小篆中的“予”字则是由两个三角相互交叠和下面一笔组成,整个字像伸出的肘腕,像两个人互相给与什么东西,表示“予”字和“与”字同义,都是“给与(使别人得到)”的意思。之后汉代隶书中的“予”字,两个三角形已开始讹变,由此发展成为楷书中的“予”字。

②古籍解释

一、说文解字

【卷四】【予部】

推予也。象相予之形。凡予之属皆从予。余吕切。

二、康熙字典

【子集上】【亅部】 予

《唐韵》:余吕切,《集韵》、《韵会》:演女切,《正韵》:弋渚切,并音与,赐也。《诗·小雅》:君子来朝,何锡予之。《周礼·春官》:内史掌王八枋之灋,七曰予,八曰夺。通作“与”。

又《博雅》:大予,乐名。注:汉明帝永平三年秋八月戊辰,改大乐为大予乐。

又《广韵》:弋诸切,《正韵》:羊诸切,并与“余”同,我也。郭忠恕《佩觿集》:予读若余。本无余音后人读之也。颜师古《刊谬正俗》:曲礼,予一人。郑康成注:余予古今字。因郑此说学者遂皆读予为余。《尔雅》: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此则予之与余,但义训我,非同字也。《说文》:予,相推予也。余,词之舒也。各有意义本非古今字别也。历观诗赋予无余音。

又吴棫《韵补》:予当读与。《诗》“或敢侮予,将伯助予。”《楚辞》“目眇眇兮愁予,何寿夭兮在予。皆无余音。”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