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惭愧”
“惭、愧”这两个,我们先看《五蕴论》。“云何为惭?谓自增上及法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什么叫“惭”?我们知道惭愧,“我很惭愧,惭愧”,什么叫惭?我看,把不好意思叫惭,不对的。你这个惭是马马虎虎的意思,惭有惭的含义,不能动的。“我惭愧惭愧”,惭和愧有啥分别?差不多的嘛,惭就是愧、愧就是惭——不对的,惭跟愧两个不一样的。所以这些你不学是不会知道的,所以要学。惭愧两个字大家都会说,真正懂惭愧含义的人,没学过法相是不会知道的。
“自增上”,自己是增上缘,对自己来说感到不好意思。
“于法增上”,同佛法一对照,这个不对头。
“于所作罪”,作的罪就是坏事。“羞耻为性”,感到羞耻,就是感到自己很难为情,不好意思。“云何为愧?谓世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云何为愧?”惭愧的“愧”。
“于所作罪羞耻为性”,一个是对自己来说这个不敢做的,我是一个比丘,这事不能作。
一个是法增上,这是佛经上这样说,是不能的,我就不要做。一个是人家讥嫌,你做这个事情,大家说这个不对头,那就不好意思,这样子“羞耻为性”,这个叫愧。
所以惭、愧所对的不一样的。在《俱舍》里惭愧还有其他意思,这我们不要讲的太多,先把一个记住。
【广】“云何惭?谓自增上、及法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罪谓过失智者所厌患故。羞耻者谓不作众罪。防息恶行所依为业。”“谓自增上、及法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罪,它就解释了,这个跟那个《五蕴论》一样的。下边是《广五蕴论》的注解。什么叫“罪”?“罪谓过失”,过失,就是不好的事情,做错的事情,那就有罪。
“智者所厌”,这个罪、过失,有智慧的,也就是佛弟子、佛菩萨之类的,圣者所厌恶的。因为我们的过失的标准很多,标准不一样,要“智者所厌”的,那就是说佛菩萨、圣者这些有智慧的人所厌的,认为是不对的,这才叫过失,都有标准的。
这个过失我们说是智者所厌的叫过失,有些人自身或者外道所厌的不一定是过失,这个要区别。
“防息恶行所依为业”,这个惭的业用,
“防息恶业”。恶行防止、息灭恶行;罪,罪是过失。不要去做那些坏事,或者没有做,去防止它不做;或者已经做了,把它息下来,不要再做,
这个“所依为业”,
依靠惭来的那么惭就是所依,这个防息恶业是能依。有这个惭之后,这个恶行就可以防止,也可以息下去,这是它的业用。
“谓怖畏责罚”,你做了这些坏事,世间上要把你抓起来,要罚的,要关起来的。
“及讥论等”,或者虽然没有抓起来,大家要讥嫌,大家说你的不好听的话。那么这个对世间上产生这个不好的效果,他害怕,所以就不做坏事。
“所有罪失羞耻于他,业如惭说”,他这些过失,并不是自己感到不好意思,或者是看了法,跟法对比、对照,感到不对头,而怕人家说闲话,或者怕人家把他抓起来,责罚他,那么这样子的产生的不做坏事、生羞耻的心,叫愧。所以惭跟愧不一样。你说:“我很惭愧、惭愧”,那么你现在惭、愧两个字知道了。
所依为业”。恶行没有生的,防止它不生,已经生的,把它息灭掉,不给它再现出来。同的这两个业用是同的。因为有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差别之处。我们在《俱舍》里边,就提了很多的一些心所法,又相近又不一样,这个要区别开来。(节选《大乘五蕴论讲记-第四讲》)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