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花让人心情好的诗句
多到令人发指。随手列几个人气高,有代表性,如今也还对应得上的。
【梅花】
西湖孤山。
孤山的梅花几乎完全是因为林逋。赏梅花的习俗基本自宋朝后才兴起,所以古人谈梅花,最爱拿他老人家的「梅妻鹤子」说事。
林逋结庐西湖孤山,不娶无子,多植梅畜鹤,因谓妻梅子鹤。——《宋史·隐逸传》孤山放鹤亭,林逋隐此,蓄二鹤,每泛舟湖中,客至,童子纵鹤飞报,即归。后人题句云种梅花处伴林逋。西湖志至元间,儒学提举余谦复,补植梅数百本于山,构梅亭于其下。——《花史》
说林逋是古来种梅第一人,应该不太有谁会反对。所以诗人们也老爱拿他这事迹出来念的,情形并不亚于当年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
个人比较喜欢的是楼槃的一首《霜天晓角》:
翦雪裁冰。有人嫌太清。又有人嫌太瘦,都不是、我知音。 谁是我知音。孤山人姓林。一自西湖别后,辜负我、到如今。
林逋自己也作过《霜天晓角》。不知是否在孤山隐居时所作。
冰清霜结昨夜梅花发。甚处玉龙三弄,声摇动,枝头月。梦绝金兽热,晓寒兰烬灭。要卷珠帘清赏,且莫扫,阶前雪。
梅花另一个胜地是大庾岭。但名气上来说是今不胜昔了。
庾岭春姿占早芳,梁园夜色转辉光,毰毸已见花如霰,莹洁还疑玉有香,积处寒侵姑射骨,融来暗洗寿阳妆,此时独对遥相忆,吹笛关山总断肠。——明·申时行《梅花》玉骨绡裳韵太孤,天教飞雪伴清癯,林寒疎蕊半开落,野廻暗香疑有无,庾岭风光仍似旧,汉宫铅粉莫相污,惊心不必伤空树,一白流空春便徂。——宋·刘子翚《梅花》
【桃花】
《桃花源记》中所谓桃花源究竟何处,没有定论。不提。
白居易有《大林寺桃花》,但也只有他写过。若要说大林寺是赏花好去处,也行吧……但对我反正没什么说服力。
那时候种桃花比较多的其实是皇家园林中,唐宋明许多文人都提到过的。梨、李、杏、樱桃等同。这里不一一列举。
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妆。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山岭侧独秀隐遥芳。——唐太宗《咏桃》灼灼宮桃濕露華,人間萬樹失芳葩,有時源上隨流水,盡日天邊自雨花。三月宫桃满上林,百花千萼费春心。叶公城外襄河北,一树无人色更深。——宋·陶弼《途次叶县观千叶桃花》宜春苑里占春多,烂漫红霞发早柯。 忆禁林成径处,雲扶 辇一经过。灼灼宫桃湿露华,人间万树失芳葩,有时源上随流水,尽日天边自雨花。——明·董其昌《上苑桃花二首》
【牡丹】
自然是洛阳。
欧阳修曾作《牡丹谱》,说的就是洛阳牡丹,也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牡丹的专著。诗也太多懒得列了。
但除此之外陈州(今河南淮阳)、亳州(今安徽)的牡丹也有人专门著书立论过。陈州有牡丹品种即名陈州红、陈州紫;亳州,则有《评亳州牡丹》《亳州牡丹史》。
至于具体的景点,我倒没有特别统计。毕竟大家太爱牡丹 ,哪里都种,反而不好说谁家有压倒性优势了。
【琼花】
琼花的地点记载大约是最为明确的一个,即扬州琼花观。古称后土祠/后土庙,后改名蕃釐观,后再改琼花观。唐宋年间的文人们可是信誓旦旦,非说琼花只仅此一株的。野史里说隋炀帝下江南看琼花,看的也是这一处。
扬州后土庙有琼花一株,洁白可爱,岁久,木大而花繁,俗目为琼花,不知实何木也。——宋《渑水燕谈录》谁移琪树下仙乡,二月轻冰八月霜,若使寿阳公主在,自当羞见落梅妆。春冰薄薄压枝柯,分与清香是月娥,忽似暑天深涧底,老松擎雪白婆娑。——王禹偁《后土庙琼花诗二首并序》后土祠中三月暮,琼花放后有蜂来。东君不怕春归去,留待诗人一夜开。——颜芝宿《琼花》
此处另有一地标,曰无双亭。故咏琼花也有「无双亭下万人看」之句,其实是一个地方。
如今琼花在江南一带园林应用中很多见,并不只扬州有。
【芍药】
也是扬州。宋朝王观曾作《扬州芍药谱》,跟欧阳修的牡丹谱有一拼。另一个典故是说当年有扬州太守瞅准了这个机会,兴办「万花会」,借机搜刮民脂民膏,百姓苦不堪言。及至苏轼上任,问及民间疾苦,就把万花会给废了。
但他老人家也不得不说一句:扬州芍药,为天下冠。
后来人写扬州,写芍药,总互为表里。还记得中学时念姜夔的《扬州慢》,末句就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千叶扬州种春深霸众芳,无言比君子,窈窕有温香。——王十朋《芍药 》琼帘入夜卷琼钩,谢女怀香倚玉楼。风暖月明娇欲堕,依稀残梦在扬州。——赛尔赫《白芍药》
【海棠】
海棠一则四川地区,今之重庆、乐山一带。古称昌州、嘉州,更有「海棠香国」的说法——古人非要说只有这里的海棠花是有香气的。
四海应无蜀海棠,一时开处一城香。睛来使府低临槛,雨后人家散出墙。 ——薛能《海棠》浓淡芳春满蜀乡,半随风雨断莺肠,浣花溪上空惆怅,子美无心为发扬。——郑谷《蜀中赏海棠》蜀州海棠锦成畦,昌州海棠芳气菲,名花自古恨不见,东风吹在西家西。——刘诜《赋欧园海棠和罗起初》
但江浙一带的垂丝海棠也很厉害。尤其杭州西湖,苏堤、花港观鱼一带,至今也是赏海棠的胜处。
相关的诗一时找不见,生气。有机会再来补吧。
【荷花】
头一个自然也是西湖。
西湖藕花云锦灿烂,香气十里。——徐建成 《客越志》西湖夏夜观荷最宜,风露舒凉,清香徐细,傍花浅酌,如对美人倩笑款语也。——田汝成《熙朝乐事》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西湖》
另外吴越一带的湖泊也多有种荷。许多诗人曾作《采莲曲》,描绘的就多是江南风情。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壻,顏色何如妾。——王昌龄《越女》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李白《子夜吴歌》
【桂花】
仍是杭州。如今仍有「满陇桂雨」。古人较青睐的似是灵隐、天竺一带。
杭州灵隐山多桂,寺僧曰,月中种也。——宋《南部新书》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原属桂堂仙,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破裓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鬭清妍,愿公採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苏轼《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木芙蓉】
成都。如今成都之简称「蓉」,别名「蓉城」,即由此而来。
孟后主於成都城上遍种芙蓉,每至秋,四十里如锦绣,高下相照,因名锦城,以花染缯为帐,名芙蓉帐。——《成都记》北方稀见诚奇物,笔界轻丝指捻红,楚蜀可怜人不赏,墙根屋角数无穷。——司马光《和秉国芙蓉五章》蜀国芙蓉名二色,重阳前后始盈枝,画调粉笔分班处,绣引金针闲剌时。——文同《芙蓉》
【山茶】
我看到多处古诗文里提到赏山茶的一个胜地,是成都的海云寺。但查了半天竟没找着如今是哪里。广东、浙江倒是有同名寺院,显然并非一处。
成都海云寺山茶,一树千苞,特为繁丽。——陆游《剑南诗注》海云院有连理山茶。——《光福山记》门巷欢呼十里村,腊前风物已知春。两年池上经行处,万里天边未去人,客鬢花身俱岁晚,妆光酒色且时新,海云桥下溪如镜,休把冠巾照路尘。——范成大《十一月十日海云赏山茶》
另一处自然是云南。但范围就广只说云南山茶甲天下的。明朝冯时可曾作《滇中茶花记》,在多本云南的地方风物志中也有提到。
但云南山茶为人所知的历史就晚些。这一点在明朝云南巡按邓渼的《茶花百咏诗》中也有解释:
因考唐人以前,此花独不经题咏,以辟远故不通中土,遂使奇姿艳质沦落无闻。
先这么多吧。
其实看来看去,也能发现是有点规律的。
比如扬州杭州这两处,是真的有「百花竞艳」之感,无怪乎文人骚客们扎了堆往那里跑。当然这跟当地的水土,文化经济实力也不无关系。
又比如皇家园林,也是从来不缺花事的。
西南地区如云南、四川等,则是原生态发达。杜鹃花也是那边出来的。(楼下说宣城的,不好意思我要稍微diss你一下,李白这诗跟当地杜鹃花是否好看真的是半毛钱关系也没有,而是他乡见到,于是「三春三月忆三巴」——想到的仍是巴蜀一带的标志景色,满地杜鹃花。)
以上。欢迎行家指点补充。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