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住所古代叫什么
下榻
古代的人们十分重视“榻”的制作,常见的材质有木、竹、藤等。如果条件较好的人家,还会把榻做得更好。如《孔雀东南飞》就有“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的描写,可见这“琉璃榻”一定非常漂亮。
说到“下榻”当然不是只把榻放下来就行,这里还有段感人的故事,源出《后汉书陈蕃传》和《后汉书徐穉传》。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汝南)人。此公为官清廉,不畏权贵,反对宦官专政,曾带领太学生公开与宦官叫板,有“不畏强御陈仲举”的美称。陈蕃在任乐安(今山东博兴)太守时,临济(今山东高青)有个品行高洁的名士,名叫周璆,前后几任郡守招他干事,周璆都拒绝了。但他敬服陈蕃的清明,乐意听从这位太守召唤。当然陈蕃也不慢待周璆,为其特意为制作一榻。周璆来了就把榻支好,离开之后将榻挂起,周璆再来,又将此榻放下。后来陈蕃由于政绩突出,调到豫章(今江西南昌)任太守,他在这里定了一个规矩:在郡不接待宾客。
可是听说这里有个徐穉,家中贫寒,务农为生,但此人很有才学,品行也很端正,是遐迩闻名的贤士。陈蕃求贤若渴,又特意为徐释做了一张卧榻,平时不用将其挂起,徐穉来了放下使用。陈蕃下榻的做法感动了唐代文学家王勃,他在《膝王阁序》中写道:“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里的徐孺,即徐孺子,就是上面说的徐樨。
从此陈蕃下榻的故事迅速传扬开来,成了礼贤下士的代称。后来有人在外住宿也说“下榻”。戏剧《桃花扇》中就有这样的台词:“我二人不回寓,就下榻此间了。”不过“下榻”一词更多用作接待贵客,成为对客人住处的尊称。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