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高适投奔的是谁

高适投奔的是谁

发表时间:2024-07-29 01:40:50 来源:网友投稿

投奔朔方节度大使信安王李祎,随他出卢龙塞征讨契丹.高适的父亲高崇文是韶州(广东韶关)长史,他少时跟随父亲客居岭南。年轻时他曾经游历过浙、闽一带,也曾经同梁洽游历荆、襄地区。开元七年(719年),父亲高崇文在扬州去世后,家道趋于中落。

高适耻于预进士、明经常科,二十岁前后,第一次西游长安,求仕无成。这次求仕失败之后,高适定居宋城(河南商丘),以耕钓为生,甚至一度到了乞讨的地步。开元十九年(731年),高适北上幽州,投奔朔方节度大使信安王李祎,随他出卢龙塞征讨契丹。

此役“祎等大破奚、契丹,俘斩甚众,可突干帅麾下远遁,馀党潜窜山谷。在随军出征期间,高适创作了《营州歌》《塞上》《蓟门五首》《信安王幕府》等诗篇,这是他边塞诗创作的开始。战争结束后他自觉未被重喊稿毁用,便回到宋州。

开敬兄元二十三年(735年),高适应征赴长安参加王霸科考试,落第,又回到宋州。在此次赴长安应试期间,他结识了王昌龄、王之涣等人。此后他一直居住在宋州,先后写了《燕歌行》《画马篇》等诗。天宝三载(744年)开始,高适外出游历,曾与李白、杜甫游于单父(山东单县),登琴台,怀古赋诗。

他又东游楚地涟水县,泛舟济南大明湖,出猎渤海,之后在淇上闲居,于天宝六载(747年)回睢阳。在游历途中他创作《古大梁行》、《秋胡行》、《淇上别业》等诗作。回到睢阳后他又创作了《别董大》两首。

高适(?-765年2月17日),字达夫,一字仲武,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行次三十五,故称“高三十五”。唐朝边塞诗人。早年在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以耕钓为生,后出任封丘县尉。

安史之乱期间,先后出任淮南、剑南节度使郑备,又担任彭蜀二州刺史、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病逝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长于古风、乐府,论诗推崇建安风骨。其诗题材广泛,尤能反映民间疾苦,语言质朴,风格雄浑,与岑参并称“高岑”,又与王之涣、王昌龄、岑参合称“边塞四诗人”。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