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李白写的求官的诗
李白少时心怀壮志,十五岁便开始壮游,比十九岁才开始壮游的杜甫还早四年。且他的壮游也与众不同,一面访道求仙,一面自荐求仕。
他二十五岁前只在蜀内壮游,且以“仙游”为主,曾作《感兴》诗云——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吹笙坐松风泛瑟窥海月。
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
欲逐黄鹤飞相呼向蓬阙。
他除了游历访道,便是隐居读书,常驻的隐居处是大匡山。十五岁那年的秋天,他开始到大匡山脚的大明寺读书。这一读就是两年。他后来在《赠张相镐二首》诗中曾提及这段读书经历:“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所谓的“奇书”,应是指儒、道经典。他素有向道之心,读道家经典并不奇怪;而读儒家经典,欲“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说明他少时便有出仕报国之志。
道,讲的是出世求仙。儒,讲的是入世求仕。儒、道同修,让李白变得不平凡,却也使他的仕途注定不平坦。也许因有出世之心,自命清高,李白并不想像世俗之人一般参加科考,而是自荐求仕。他的才华毋庸置疑,不过态度却有问题,而这显然是他一生仕途受阻的致命伤。
二十岁那年春天,他出游成都,专程拜谒益州长史苏颋,希望能得到他的赏识,举荐他出仕。苏颋的确赞赏他的才华,对下属官员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不过苏颋并无举荐他之意,只是鼓励他继续深造。
见自荐求仕不成,李白应也很郁闷,后来到锦城游览当地名胜散花楼,以诗抒怀,写了一首《登锦城散花楼》——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之后他又去游览峨眉山 ,也写了一首《登峨眉山》——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开 彩错疑画出。
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 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看来求仕受挫,游历排遣,是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平衡心态的关键“套路”。
经游历调整了心态的李白很快又萌生求仕之心,到渝州后,又去拜谒太守李邕。李邕显然没有苏颋那么好说话,并不因李白的才华而忽略其不拘俗礼的态度,他对李白很是不满,就把他推给下属宇文少府去接待了。自比大鹏、心高气傲的李白显然也很不爽,写了一首《上李邕》诗“泄愤”——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诗中的“宣父”指孔子,连孔子都“畏后生”,你又有什么了不起的,起码我比你年少,竟敢轻视我?这首诗,颇类广东俗语:“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终须有日龙穿凤,唔信一世裤穿窿。”看来,中国人特有的阿Q精神,在一千多年前的李白身上已然显现。
无论古今仕途顺遂与否,态度都是关键。而一再求仕受挫的李白,好像还没意识到自己的态度问题,以为是因自己的才学还不够,所以又回大匡山隐居读书。因他再回大匡山时,正是一个雪后的冬日,于是写了一首《冬日归旧山》——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
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二十一岁的李白在大匡山修学三年后,可能自认为已积蓄了足够力量,于是开始放眼天下,决定离蜀远游,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临行前以诗铭志,在《别匡山》一诗中写道——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