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对吗
不是苏轼写的,而是他的好友黄庭坚《清明》,一首《清明》用典贴切深刻,让人不服不行。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这天,人们总是愁多一些。一来是因为这一天是祭奠先人的日子,在这一天很容易就想起已经逝世的亲人,心中难免悲伤。二来清明节前后,雨水都挺多,也会使人们产生压抑的情绪。而在这首诗中,苏轼的好友黄庭坚写这首诗主要是因为他想到了那些逝世的先贤,心中有所感,故而发之为文。
这首诗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其实是一首咏史诗,诗内容如下:
《清明》
北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佳节到了,这一天,桃花儿红,李花儿白,都争着抢着开出最美丽的花朵,绽放着最迷人的笑靥。而对比强烈的是,那田野上一座又一座的荒凉的坟墓,都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杂草,让人看着就觉得无比的凄凉,一看就已经很久没有人去打理过,没有人去祭扫过了。
听着那一声又一声滚滚的春雷,看着那些正在冬眠的蛇虫都被春雷惊醒,那郊外原野上的新草和树木都得到了春雨的滋润,这场春雨来得还真是及时呀!
看着眼前的荒凉的坟墓,想起曾经在《孟子》一书中看过一个寓言故事,说的是齐国有个人长期外出去坟墓,向那些扫墓的人乞讨那些用来祭奠先人剩下的食物,拿回家后却向妻妾炫耀这些是刖人请他吃饭了。又记起孝子介子推就为了照顾老母拒绝做官,结果被皇帝活活烧死。这两件事情让人唏嘘不已。
总是想这两个人到底是贫贱愚蠢呢,还是贤能清廉呢?他们已然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到现在也没有人知道答案了吧!毕竟,现在的我们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眼前乱糟糟的一大片蓬乱的草和一座座荒凉的坟墓。
这首诗内容是有点消极的,而这种消极中又带着无奈和思索。
黄庭坚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平生擅长诗词,又工书法,乃是苏轼的至交好友。他非常擅长写诗,人们往往把他和苏轼并称为“苏黄”,还把他和张耒、秦观、晁补之三人并称为“苏门四学士”。
而黄庭坚这首《清明》是在北宋末年的“元祐党争”时期写作的。那个时候王安石的“新派”和“元祐党人”之“旧派”水火不容,斗争激烈,因为苏轼是“旧派”,黄庭坚也受到了影响。
所以在这首词中,黄庭坚多用对比和用典的手法,借清明来抒发自己被贬谪过后的消极感慨。
“桃李笑”和“只生愁”是一对乐景与哀情的对比,也是春天生机勃勃的“生”与坟墓荒凉破败的“死”的对比。而贤人与愚人之对比,也是一对矛盾描述。这种或大或小的对比,既是黄庭坚心中消极,难以确定眼下方向的迷茫与烦恼忧愁,也是诗人对生死的思考和贤愚的思考。
而引用了《孟子》中的寓言故事和介子推因为拒绝入朝为官被活活烧死的典故,是非常贴切的,堪称语言使用之高峰吧!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