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方言的的起源和发展
建瓯方言是闽语的一个重要次方言。经20世纪60年代初全省方言普查确认,它是闽北方言的代表点,主要通行于明清时期建宁府属的建瓯、松溪、政和、崇安(今武夷山市)、 建阳等县市, 以及浦城、南平、顺昌等县市中接近建瓯的乡镇,使用人口在200万上下。建瓯方言作为汉语方言大家庭中的一个小成员,在其实词的语法表现方面,不论是词形、词义、或是词的语法特点等等,跟普通话都有很多的一致性。但是既是方言,就必然体现出它跟普通话的差异性。建瓯方言是闽语的一个次方言,所以它的实词特点,跟闽语其他姐妹方言--闽东(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南(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中(以永安话为代表)等,存在着比普通话更多的一致性。但是既作为一个闽语次方言独立存在,它在实词特点方面,跟闽语其他姐妹方言,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体现了闽北方言自身的特点。
一、词形特点:
1、建瓯话有些词语的词形跟普通话完全不同:(括号内是普通话词语,下同)日头(太阳)日时(白天)暗暝(晚上)昼前(上午)昼了(下午)隔暝(昨天)暗边仔(傍晚)透暝(漏夜)天光早(清晨)日日工工(每天)焰刀(闪电)溪坪(河岸)鼎间(厨房)屎坑(厕所)木项筅(刷锅帚)手衤宛(袖子)胰仔(肥皂)目睭(眼睛)手膀(胳臂)骹(脚)骹面(脚背)嬉(玩耍)曝(晒)烘(烤)啜(喝)褪(脱)剔(拣选)拭(擦抹)寐憩(睡觉)褂仔(背心)下襕(裙子)灰卵(皮蛋)度眠(打瞌睡)日头阳(向日葵)木虱(臭虫)只仔(鸟儿)滚汤(开水)毛只仔(麻雀)偷鸡鹞(老鹰)蝉蜶(知了)作头(木匠)泥水(瓦匠)针工(裁缝)针工车(缝纫机)汤池(澡堂)后头(娘家)雅视(好看)刊魁(蜻蜓)好婥(可爱)电壶(热水瓶)字笔(知识)躲角猴(捉迷藏)办酒酒(过家家)栽葱(倒立)病泻(拉肚子)扌百腹寒(疒虐疾)坐一字(劈叉)鸭牳荡(狗爬式)枪必利(长矛)树月能(橡胶)桌橱(抽屉)厝边仙(邻居)2、建瓯话有些词语的词形跟普通话部分不同:时雨(雷阵雨)乌暗天(阴天)年头(年初)年尾(年终)年暝边(年底)两只月日(两个月)五月节(端午节)冬节(冬至)八月中秋(中秋节)交夏(立夏)山垅(山谷)厝檐(房檐)山仑(山风)瓦渣(碎瓦片)砖断(破砖)酒窟子(酒窝)头毛(头发)气紧(气喘)星宿(星星)衣裳(衣服)裤筒仔(短裤)脰领(衣领子)纽仔(纽扣)茶茗(茶叶)番椒(辣椒)马竹(毛竹)绿苔(苔藓)帮衬(帮忙)学堂(学校)学堂生(学生)病疳(疳积)木项刀(菜刀)木项盆(洗碗盆)洗浴(洗澡)木百蹦斗(翻筋斗)砚瓦盘(砚台)水笔(毛笔)赛走(赛跑)跳索(跳绳)拔索(拨河)踢球(踢毽子)沕水底(泅水)关刀(大刀)番薯(白薯)番柿(西红柿)蕹菜(空心菜)豆腐(南豆腐)豆脯(北豆腐)豆脯仔(豆干)牛角豆(江豆)豆腐娘(豆浆)牛月能(牛奶)笼床(蒸笼)冰?者(冰棒)亲正(亲戚)3、建瓯话有些词语的词序跟普通话不同:天晴(晴天)病痨(痨病)灰尘(尘灰)人客(客人)闹热(热闹)喜欢(欢喜)兄弟(弟兄)气力(力气)聋耳(耳聋)下底(底下)头前(前头)取赎(赎取)胆大(大胆)火柴(柴火)贴补(补贴)石岩(岩石)石碑(碑石)石条(条石)风台(台风)臭酸(酸臭)麻苎(苎麻)膀蹄(蹄膀)菜蔬(蔬菜)花菜(菜花)鞋套(套鞋)容纵(纵容)样式(式样)米薏(薏米)壁板(板壁)落败(败落)缚束(束缚)衔头(头衔)承继(继承)米碎(碎米)何如(如何)狠心(心狠)妒嫉(嫉妒)两兄弟(弟兄俩)两老妈(夫妻俩)火萤虫(萤火虫)鸡牳(母鸡)鸡角(公鸡)量气(气量)坊牌(牌坊)合适(适合)香塔(塔香)配搭(搭配)来往(往来)香线(线香)用费(费用)点钟(钟点)钱纸(纸钱)4、建瓯话中有些单音节词,在普通话中却是多音节词:田(水田)园(旱地)床(床铺)秆(稻草)荐(草垫)潲(猪食)浆(浆糊)索(绳子)唾(唾沫)尾(尾巴)舌(舌头)蜂(蜜蜂)蝇(苍蝇)鳅(泥鳅)蟮(蟮鱼)螺(螺虫丝)崇蚤(蟑螂)囝(儿子)鹞(老鹰)泥(泥巴)力(勤劳)惮(懒惰)炭(木炭)痣(痦子)垢(污垢)5、建瓯话有些多音节词,在普通话中却是单音节词:霜冰(冰)露水(露)水井(井)煤炭(煤)头脑(脑)面颊(脸)腹饥(饿)喙凋(渴)没工(忙)钱癣(癣)老姜(姜)蝉虫卒(蝉)建瓯方言是汉语中比较古老、保守的闽方言中的一个次方言,她在词语还保有相当数量的中古词语,相应的词语在普遍话中已经不用,或是已成为文言。如“走”,建瓯话是“跑”的意思,而“行走”的意思则用“行”。福建在先秦时期是“七闽地”,为闽越人居住,汉武帝后大量汉人入住,人们以使用汉语为主,但少数的、个别的闽越语词语却流存下来了。
另外闽北与江西贴邻,长期来江西人入住闽北,不少江西话词语也渗了入闽北方言。
三、词源特点1、近现代词语与普通话基本一致,有些则根据建瓯话特点稍作改造。早期的如中国、外国、书、纸、祖父、父亲、母舅、过年、过节、时辰、皇帝、官吏、光、暗、好、坏、大、小、来、去、上、下……近期的如民国、总统、经理、教室、课本、体育、老师、学生、沙发椅、汽车、客车、卡车、公路、高速路、解放、土改、帝国主义、抗美援朝、委员、干部、收音机、电视机、电脑、上网、批判、表扬、扶贫、开放……2、在建瓯话的口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词语。相应的词语在普通话中已不用,或是已成为“文言文”。丈夫囝[tiη44mu42 kyiη21],儿子。《战国策》:“非徒不爱子女也,又不爱丈夫子特甚”。秫米[ts′y44mi42 ],糯米、江米。《尔雅释草》:“众、秫”,疏:“众,一名秫,谓黏粟也。”悬[kyiη21],高、~搭~陡。《广雅释言》:“悬、抗也。”《方言七》:“抗、悬也。自山之东西曰抗。”《后汉书·董卓传》注:“抗,高也。”“悬”与“抗”同义,“高”的意思。厝[ts′iR33],房屋。《庄子·逍遥游》注:“又何厝心于其间哉?”作房屋义是借用。禾齐[tsai44],多。《尔雅·释诂》:“禾齐,获也。”注:“获禾为禾齐。”丰收了,就为禾齐,有转义。豨[k′y21],猪。《方言第八》:“猪,南楚谓之豨。”蜀[tsi42],一。《广雅·释诂》:“蜀,戈也。”《方言十二》:“一,南楚谓之蜀。”扌百[ma42],打。《集韵》:“扌百、莫白切,击也。”渳[mi44],小口喝。《广韵》:“上声纸韵绵婢切”,《说文》:“饮也。”[nu21],令人生厌,“老鸡老鸭吃得补,老人得人~。”《广韵》:“上声皓韵奴皓切,,相乱也。”《说文》:“有所恨痛也。”月曹[sau44],吃笋会~腹。《集韵》豪韵财劳切,“月曹,一曰腹鸣。”讠少[ts′iau54],讠少唆、搬弄是非。《集韵》笑韵叉肖切。揇[nRη21],用食拇二指搓捻。~经筹。《广韵》“感韵奴感切,搦也。”桄[kuaη42],床、桌、椅的横档。《广韵》岩韵古旷切。凚[keiη42],衍音成[keiη42leiη42],因惊吓、受寒、尿紧而发的短颤。扌百~ ~。《集韵》:寝韵渠饮切,寒貌。胴[tRη33],腹~。《集韵》送韵徒弄切,大肠。赤工[Rη42],伤口红肿发炎。《集韵》东韵胡公切:皮肉赤肿。重沓[lR44]、[la44],高叠。《广韵》合韵托合切:厚积也。掴[k′ua],重打。《广韵》麦韵古获切,打也。豛[tu42],又音[t′u24],尖物刺入。《集韵》沃韵都毒切。《说文》椎击物也。冫度[t′R42],不灵活,不知分寸的样子。《广韵》铎韵徒落切:~ ~无度。~神、~伯。属攴[tsR42],屈指击头:~栗暴。《集韵》殊玉切,击也。敠[tR21],手持物,肩负作“驮”。《广韵》末韵丁括切,~知轻重也。煏[pi24],火炙烟薰,~鸭腊。《集韵》屑韵必结切,灼物焦也。潎[p'iε24],去掉液体浮面的油、尘。~油花。《广韵》薛韵芳灭切,漂~。[tsiaη21],味淡。《集韵》敢韵,子敢切,无味也。笐[Rη44],晒衣竿、竹~。《广韵》、《集韵》岩韵下浪切:竹竿。[kaiη21],遮盖,~被,~瓦。《广韵》敢韵吉敢切、复也、云箱也。《集韵》作 。冢[tOeyη21],坟墓。《广韵》、《集韵》:知陇切,高坟也。沕[mi44],潜水,~水底。《八音》写为“氼”,是后造会意字,《辞海》沕为本字。其他如:日卒[tso33],周岁。曝[p′u33],晒也。凊[ts′eiη33],冷也。餍[aiη44],不新鲜,隔日的。 [ty44],筷子。骹[kau54],脚。眏[iaη33],看守。~羊、~牛。
3、“闽越语”遗存。福建在秦前是“七闽地”,为闽越族人居住,由勾践后裔无诸、余善等领导。至汉武帝时闽越人“数反复”,遂被举族迁往江淮。但是在当时交通、户籍管理无序的情况下,深山僻壤中遗留的人当不在少数。这些人跟以后迁来的汉人融合,大量吸收了汉人词语,当然也不能排弃他们仍在使用的本族语言,这就形成了独特的闽语。虽然今日闽语已基本使用汉语,但少数的、个别的闽越族词语的遗存也在所难免。在日常口语中,有些词语无法用文字表达,即使以拟音写出来了,字面上也无能解释。所以我们认为可能是“闽越语”的遗存。如:刊魁[k′aη33 k′o54],蜻蜓。侎俐[lai33li44],干净。慌热[xuaη54iε21],操心、放心不下。烧色[ts′iau54sε24],生气、发脾气。痴倚[ts′i54uε21],性格、态度不严肃,动作滑稽可笑。开朗、爱搞笑。落泊[lR42pR44],作践,故意糟塌、破坏。讠少补[ts′iau54pu21],劝说、说服。[t′R33],疣包。頶[kR33],昂起头。口[ε44],拖拉、懒散、不振作。
4、赣客词语影响:闽北与江西比邻,解放前大批江西人前来做工、经商,不少人留居本地。他们因生存需要,学习使用建瓯方言,但也夹杂赣客词语。尤其他们的后人,以使用建瓯话为主,却也自觉不自觉地用上了赣客词语,本地人在交往中遂也接受了一些赣客词语,因而形成了闽语中的闽北次方言体系。佢[ky42],也写作渠,第三人称他的意思。嬉[xi54],玩、游戏。踦[kyε42],站立。也作“徛”。莝[ts′o44],截、甘蔗的量词,一~蔗。话事[ua44ti44],说话。跌鼓[tiε24ku21],丢脸、没面子、落败。囥[k′Rη33],收藏、藏起来。
四、词法特点:
1、名词:
⑴前缀:名词前缀多用在人称或辈份方面,一般动、植物或器物名词是不能用前缀的(特指特例除外)。建瓯话人称名词前缀很简单,除“老”缀在姓、名前之外,几乎不用什么前缀。如老张、老李、老碧、老光……等。建瓯话辈称不能前缀“老”。福州话名词前缀“依”用得很广,除了人称之外,还可用在辈称之前。如依张、依李、依碧、依光、依水、依胜;依公、依爹、依伯、依哥、依妹……厦门话则是前缀“阿”,如阿张、阿李、阿碧、阿光、阿水、阿胜;阿公、阿爸、阿兄、阿妹……。在闽语中名词加了前缀之后,除习惯之外,还有亲切的意味,尤其是表现在人称方面。
⑵后缀:建瓯话名词后缀一般只用“仔”与“佬”两种。“仔”读[tsiε21],相当于普通话的“子”或某些方言的“崽”、福州话、厦门话的“囝”。名词一经后缀“仔”,则具有表示小或鄙薄的意味;有的也表示亲昵。如:表示小的事物:狗~、鸡~、老虎~、椅~、瓯~(杯子)、瓮~(罐子)……表示鄙薄:番~(外国人)、日本~、贩~、刣豨~、北佬~……表示亲昵:兄弟~、姐妹~、学生~要是把“仔”变读为[tsiε33],则用来表示小而可爱的人或物。如舅舅~、新娘~、酒瓶~、鸡角~、落雨~……要是用在数量词后面,则表示量少或时间短暂。如密~(密毛~、一点儿)、一喙~(一小口)、一点~(一点儿)、一刻~、一阵~、一下~(一会儿)……“仔”还可以用在名、动、形等词语的后面,使之成为残疾人的名称。如大头~、禺欠 嘴~、瘸~、哑~、斑~(麻脸)、瞎~、驼~、缺~(豁唇)、聋~。名词后缀“佬”,除了与普通话相同的表示轻鄙意味之外,还可以用来加在名字之后表示亲昵。如:美国佬、浙江佬、担水佬、打铁佬……泉碧佬、水婢佬、金泉佬、炳南佬……⑶重叠:建瓯话名词重叠多用在人称方面,如叔叔、伯伯、哥哥、姐姐、妹妹;要是用在人名方面,则有表示爱昵的意味。如锋锋、光光、英英、珍珍……。要是用于器物方面,则有表示小、可爱的意味。如桌桌仔、瓶瓶仔、瓯瓯仔……。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