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三首杜甫的诗及写作背景

三首杜甫的诗及写作背景

发表时间:2024-07-29 03:47:10 来源:网友投稿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玄宗,将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杜甫当时45岁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满江边。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石壕吏_

杜甫 (唐代)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选自《杜诗详注》。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7 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哦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