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茅盾春蚕丰收成灾的原因

茅盾春蚕丰收成灾的原因

发表时间:2024-07-29 04:22:15 来源:网友投稿

《春蚕》是茅盾创作于1932年10月的短篇小说,同年11月发表于《现代》杂志,与之后的《秋收》、《残冬》并称为“农村三部曲”。《春蚕》是中国现代社会分析小说的先锋,截止70年代末,这种小说类型一直是中国小说的主流形态。

所谓社会分析小说,简单来说即是一类用社会科学的理论指导创作,分析现实,力图揭示社会本质,把握社会发展动向的小说。在上世纪30年代,写作此类小说的作家们还形成了“社会剖析派”,茅盾当仁不让是其中的执牛耳者。

《春蚕》讲述的是19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江浙地区养蚕户老通宝一家“丰收成灾”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发生在百八十年之前,但经济危机的题材与“丰收成灾”的现象对我们而言毫不陌生;并且,作为30年代唯一一部被胡适称赞的农村小说,《春蚕》无疑是一部值得我们回味的文学经典。

茅盾肖像

经济全球化对老通宝一家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在19世纪便已成定局。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自然挡不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作为社会剖析派的小说家,茅盾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点,以小说的笔触展现了蚕农老通宝一家在此潮流中的兴衰。

1.老通宝祖辈的“发家史”

在以往对《春蚕》的解读中,人们往往把目光聚焦在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老通宝一家的灾难性打击,从而将不断蔓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视同洪水猛兽予以批评。但事实上老通宝一家,尤其是他的父辈祖辈,也曾受益于经济全球化。

小说开头谈到,老通宝的祖父和老陈老爷都曾在“长毛造反”时(指太平天国运动)被虏去,在毛窝里待了六七年后又一同逃回来。之后老陈老爷做生丝生意,老通宝祖父开始养蚕,两家都“发”了起来,但后来两家又一同衰败下去。在老通宝看来,“两家的运命好像是一条线儿牵着的”。

老通宝以宿命论的态度看待祖父与老陈老爷的荣辱与共,但实际上,其背后有全球经济在起作用。从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鸦片战争、地中海的蚕微粒子病、太平天国运动,都对中国的旧有的丝织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鸦片战争打破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状态,一方面清王朝不再对丝织品和生丝的出口实施配额限制,另一方面,西方的商人可以自由地进入中国市场进行买卖交易,中国的丝织产业开始与国际接轨。

太平天国运动对江南的农村经济带来了致命打击,人口锐减,产业凋敝。老通宝祖父与老陈老爷正是在这个农村经济的恢复期“发”起来的,整个丝织行业的从业者大为减少,同行竞争的压力也就小,价格也卖得更高。

蚕微粒子病在地中海地区肆虐,使法国和意大利的蚕桑业遭受重创,两国的生丝产量骤减,加剧了欧洲丝织业对生丝的需求,从而使得国际生丝价格大幅上涨。这也就让江南蚕桑行业的利润大幅提高。

以经济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待老通宝祖辈的“发家史”,能够让我们对老通宝后来的兴衰有一个更宏观的认识,而不至于片面地批评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