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
先说一下发生的背景
自从雍熙北伐惨败后,宋朝对辽朝就一直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相反辽国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尤其是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之后,北宋失去了北边的屏障。特别是失去了十六州的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之后,辽国的骑兵就可沿着幽蓟以南的坦荡平原直冲河朔。所以宋辽在争夺燕云十六州的战争长达25年。由于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它的农业、手工业和其他文化活动都比辽国本部地区发达。所以辽国对这一地区的重要性非常的重视,他们把燕云十六州中的幽州升为南京,改皇都为上京,把原先的南京(辽阳)改为东京,又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应的许多官职,视为腹地,俨然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宋朝对峙的北方。
而辽国国内经过萧太后的励精图治,国内逐渐稳定下来,奠定了发动战争的基础。但是虽然辽国在萧太后执政期间,国力达到了顶峰,但北宋也处在国力鼎盛的一个状态,特别是北宋的经济收入,远远超过了辽国收入。所以辽国也知道,入侵中原几乎是不可能的。再加上辽国几次南侵时曾与郭威、柴荣和赵匡胤等人交战,并未取得什么利益,所以在对待南征的问题上,辽国还是十分谨慎的。
经过
《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率领20余万大军深入宋境,攻打北宋。宋军大将张环用伏弩在澶州城下杀了辽军统军萧挞凛,辽军士气大损。加上辽军背后又有宋将王超率领的10万士兵坐镇定州,萧太后与辽圣宗害怕腹背受敌,提出了和议。和议的结果是互相罢兵,燕云十六州依旧为辽国领土。
最终达成协议的内容:
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3、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特别是在在岁币的问题上,辽国求和心切,也不敢狮子大开口,几经讨价还价,双方达成了宋朝每年给契丹三十万银绢的数字。
从当时的环境来看,澶渊之盟的确保护了辽国与宋国双方的利益。因为战争是把双刃剑,辽国付出的是人口和马匹的死亡,而宋国付出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口的损失,再加上当时双方的国力是对等的,所以互相争斗下去也难以消灭对方,但是这种消耗只会让渔翁得利。所以澶渊之盟在当时是一个很合理的条约,它平衡了双方的关系,并且化解了战争的消耗,虽然是宋朝先低的头,但是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得的效果。
另一方面澶渊之盟其实并不是一个安全可靠的盟约,相反却开启了宋朝的亡国之路。原因非常的简单,就是因为宋朝的盟约签订以后,它由原先的守内攘外居然直接过渡到了忘战等死的地步。从这个盟约签订以后,宋朝的军事越来越弱,宋朝的将军们漠然视之,应验了那句古话,忘战必危。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