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鼠曲粿的来历

鼠曲粿的来历

发表时间:2024-07-29 05:41:23 来源:网友投稿

鼠曲粿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南宋末年,由于元兵入侵潮汕,烽烟四起,民不聊生,人民为求生存,只得忍着饥寒啃草根、吃野菜。人们在吃野菜的过程中却发现了一种叫做“鼠曲草”的野菜,它不仅无毒可吃,而且还香味浓郁。后来人们便用鼠曲草取汁混合糯米磨碾成浆,以浆为粿胚加料做成鼠曲粿。不过传说终归是传说,食鼠曲粿的真正目的却是保健防病,可算是早期的食疗代表作。

鼠曲草在潮汕有些地方也叫 “白头翁”,但它与北方的药材“白头翁”并不是同一回事。鼠曲草又名鼠耳草,属菊科植物。《辞源》上说:“鼠曲草,草名。又名米曲、鼠耳、无心草、香芋,北人称为‘茸母’。可入药。古时民间以三月三日取鼠曲草汁和粉,作龙舌料,食之可避时气。”潮汕人很早就懂得“鼠曲草”的药效,它性平,味甘,功能祛痰止咳,主治咳嗽痰多、气喘等症。

制成小食古代一些文献也有记载。如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的一首诗《鲁望以躬掇野疏兼示雅化用以酬谢》中有一句“深挑乍见鼠耳香”,这里的鼠耳,便是我们提到的鼠曲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提到:“北方寒食采茸母草和粉食”,这里的茸母草也同样是鼠曲草。人们用鼠曲草和粉做粿的习俗历史久远。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