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守关的官职叫什么名字
边关守关的最大将领是叫总兵官,
总兵官属临时差遣,无品级,无定员,多由公、侯、伯、都督充任。正统(1436~1449)以后,边境战事时起,总兵官逐渐成为常设武职官员。其挂印称将军者,云南曰征南将军,大同曰征西前将军,湖广曰平蛮将军,两广曰征蛮将军,辽东曰征虏前将军,宣府曰镇朔将军,甘肃曰平羌将军,宁夏曰征西将军,交趾曰副将军,延绥曰镇西将军。
明朝为便于对长城沿线的防守,划分成九个防守区段,称之为“九边”,每边设镇守(总兵官),即辽东、蓟、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 固原、甘肃九镇,谓之九边重镇。
九边各镇设镇守总兵官、副总兵官、参将、游击将军、守备、千总、把总等官,无品级、无定员。其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分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
另外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等官。各镇都驻有重兵。万历中期各边仅主兵就有六十万左右;还有为数甚多的客兵。如蓟州镇隆庆时,主兵原额为三万人,万历初连客兵在内达十六万五千余人。
各边为进行备战与士兵给养所需的军饷,初多仰给于屯田,正统后,逐渐由京师太仓供应。各边额数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间,每年约四十三万两;嘉靖(1522~1566)时的最高额,每年为二百七十余万两;万历(1573~1620)时,每年则达三百八十余万两,相当于明朝每年田赋收入的总数,成为明朝财政日益拮据的重要原因。
九边之设使明朝北部边塞形成一条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广袤万里、烽堠相望、卫所互联的北方防线。对加强北部边防,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明朝为此加饷加税,尤其在明中叶以后,使人民负担沉重;而各级军官的残酷盘剥,又使饷银短绌,军士往往因生活无着而发动兵变。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