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霾字在古代的意义和用法

霾字在古代的意义和用法

发表时间:2024-07-29 07:21:04 来源:网友投稿

霾字古已有之,在东汉时期许慎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说文解字》中,对于霾字已有非常贴切的解释:“霾,风雨土也。”霾,形声字,从雨,貍声。本义:风夹着尘土。“雨”为下雨;“貍”,俗字为“狸”,指狸子,也叫野猫、山猫。狸子以鸟、鼠等为食,常盗食家禽,其行为阴险,所居处阴暗,古人视其为不祥。“雨”“貍”为“霾”,指阴霾,是一种大气扬尘、天气浑浊的景象。关于霾字的词语很多,比如:雾霾、阴霾、霾晦、烟霾等。人们对于大自然中为何会出现“霾”,其认识是逐步提升的。早在《诗经-邶风-终风》中,就出现过霾字:“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这里的意思是,刮大风时空中降下许多尘土,以致尘土飞扬。但在屈原的《九歌-国殇》中,霾字通“埋”,是指陷在地里:“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霾有时也引申为掩埋或埋葬,《吕氏春秋-孟春》:“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揜骼霾髊。”但是在历史记载中,“霾”大多是指空气中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气象。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词典《尔雅-释天》称:“风而雨土为霾。”《毛传》中也有:“霾,雨土也。”后来的《晋书-天文志中》对于霾有了更确切的解释:“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以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即使如此,人们对霾的认识仍在逐步深入~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