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南指的是湖北哪些城市
鄂东南即湖北省东南部,包括湖北省的鄂州,黄石,咸宁,黄冈南部,武汉南部,等五市辖区。鄂东南是一地理和文化上的概念, 属于中国中南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南岸(仅黄冈市处于长江北岸)。鄂东南历来是鱼米之乡,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该区域是湖北省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中文名
鄂东南
别名
鄂江南
所属地区
中南地区
地理位置
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吴头楚尾唐属江南西道,五代十国属南唐,是南方地区著名的“鱼米之乡”,湖北省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鄂东南地区占了将近湖北湖泊总数的三分之二。鄂东南主要位于幕阜山脉北麓,幕阜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鄂、湘、赣三省交界的低山丘陵,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有东方山之高峻清爽,西塞山江南山峰奇秀,咸宁的温泉氤氲,九宫山的古崖洞,梁子湖的清秀,山河竞秀,妩媚动人。山、水、城浑然一体,吴楚大地到处闪耀着三国文化、江文化、湖文化的灿烂光华,流溢着秀丽的江南风光,山川秀美,人杰地灵,风光迤逦,展示着奇特的风土人情,有众多的历史胜迹和人文景观。所以也被外界誉为“鄂江南”,诚为旅游疗养佳境,令宾客神往。
文化沿袭
扬越(扬越人),鄂东南境内古代民族越人一个分支。 “自古中原不过淮 ,自江以南则曰越”。长江南岸广大地区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原住民又各有异名,称“扬越”(湖北江西一带),扬越自古居住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可能分布比较广。扬越人居住地以山地、丘陵、盆地、河谷为主,以农业为主,过定居生活,主要依靠种植水稻。
扬越即百越的一支。战国至魏晋时为对越人的泛称。 居江汉一带地区。西周末周夷王时,楚君熊渠曾兴兵伐庸,扬越,至于鄂,扬越之北疆汉水地区被兼并,扬越被灭,后为楚所并,楚王熊渠封其子为越章王,其封国当即扬越之故地。
鄂,地名,本在楚之西,湖南宁乡一带,后徙楚,今东鄂是也。 商纣王曾封鄂侯为三公。西周初年鄂族迁徙到今湖北东北部河南南部一带。在南阳县北石桥镇附近,有西鄂故城,就是西周鄂侯国的势力范围。
到西周中期鄂国是一个强盛的地方国。鄂侯御方曾率南淮夷大举侵伐南国。 到达汉水下游,度过长江、梁子湖,侵占了当时扬越的经济中心——今鄂州市境。鄂侯劳师远征,无非是为了开拓领土,掠夺财富,而铜可能是其掠夺的重要对象之一。鄂侯占领了湖北杨越的经济中心,扬越丰富的铜矿资源就成了鄂国的巨大财富。所以鄂侯把这块邻地也叫“鄂”,相对中原的西鄂而言,即东鄂。
扬越后期因为荆蛮的入侵,主要生活区域逐渐缩减到鄱阳湖周边区域,也就发展成了后来的魏晋时期南方的溪族。
楚国吞并了南方各个种族。纵横跨越今天的11个省,面临的具体情况肯定是极其复杂的。黄瑞云先生在《楚国论》一文中说:“华夏蛮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历史渊源各不相同,楚国都能加以安抚。楚国在战争中从未有过像秦军那样,动辄斩首几万,也没有见过大量俘馘的记录。”张正明先生也在其所著的《楚文化史》中说:“对于被灭之国,楚人的惯例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其臣民,用其贤能。即使对于蛮夷,也是相当宽厚的”。正因为如此楚国才能够得到各民族的拥护,显示出强大的开放性和凝聚力,在横跨大江南北的广大领域,建立起一个强盛的积极进取的多民族国家,并且不断强化其臣民的国家认同的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强烈的本土意识和民族意识。应该说这是楚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获得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
方言人口
鄂东南方言是南方语系之一的赣语,以大冶为中心的几个县市,该地区可以说是“一村一种方言”,同时又受到邻近北方语系的江淮官话、西南官话的影响。语言的多样性也反映了这里的多元文化格局,按人口规模排在前三位的方言是赣语大通片、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但使用江淮官话、西南官话的人口较少。鄂东南位于湘赣方言交汇处,通行赣语大通片。赣语的九个方言片之一。通行于湖北省的大冶市、鄂州市梁子湖区、咸宁市、嘉鱼、蒲圻(赤壁)、崇阳、通城、通山、阳新、监利(部分)、和湖南的临湘(部分)、岳阳(部分)、华容等地。另外湖北武汉江夏区部分乡镇和黄石市的铁山、下陆两区以及鄂城区的汀祖、碧石渡、花湖等乡镇也有少量大通片的分布。赣语大通片使用人口约在600万人左右。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