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古代说法
古代时的中午称“午时”。
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1、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夜半”所指的时间是指前夜23时~本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
24小时制,下同)。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一年之始为正;一月之始为朔。中国现今的农历是以十一月为正,以夜半为朔的起点的。尽管古代典籍中对于“朔之始”还有以“平旦”或“鸡鸣”等为起点的多种不同说法,但是,人们总是用夜半子时合朔作为起始点来计算历法的。
2、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上午 1 时正至上午 3 时正。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3、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今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4、卯时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用地支命名为卯时。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5、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食时就是古代中国人民“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6、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7、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
8、未时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9、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古代中国人民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
10、酉时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11、戌时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