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陕州有哪些历史典故

陕州有哪些历史典故

发表时间:2024-07-29 08:32:41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古代朝廷帝业的荣辱兴衰,往往与百姓的安居乐业,直接牵系。陕州作为两京之间的咽喉要塞,地坑院作为古代最主要的民居方式,在历史的烟云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民能安居则国必兴旺;民能乐业,则国必强盛。唐代诗人杜甫在诗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曾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避天下寒士俱欢颜”,就解释了这个道理.....所以心系国家安危,历代帝王都高度重视古陕州建设和发展,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朝年间、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等,许多帝王和将相,要么驾临,要么幸巡,要么驻地,要么访民,不耻下问,探寻治国理政的真经,在古陕州的大地上,发生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帝王故事。

一、汉文帝“取经”河上公,拜《道德经》而治天下。 西汉时期,黄河暴涨,有位鹤发童颜的老人端坐柴上顺河漂流而下,被人们搭救,就在古城的虢山上择坑院而居。老者整日背诵注释老子的《道德经》,当地乡民都称他为“河上公”。一天汉文帝离京巡视至此,观此人容貌非凡,施礼向其讨教治国之道。河上公手持《道德经》,侃侃而谈,使汉文帝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迷。每听一条深拜一揖,当拜至第十下时,只见河上公驾着一团祥云飘但是去。汉文帝回京以后,按照河上公传授的治国方略,修改法典,减轻赋税,兴建学堂,屯兵垦荒,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几年后国家被治理的兴旺发达,国泰民安,一直延续到景帝,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二、唐太宗赋诗《陕州咏》,颂江山而倾美景。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驾临陕州,登城远眺,见四周碧缀,烟霞密翠,景色宜人,诗兴大发,诵出脍炙人口的《陕州咏》:“碧原开雾隰,绮岭峻霞城。烟峰高下翠日浪浅深明。斑红妆蕊树圆青压溜荆。迹岩劳傅想窥野访莘情。巨川何以济舟楫伫时英。”这首诗显示了唐王对古城咽喉要塞的重视,也平添了他对古城诗情画意景色的倾慕,更体现了他对古城忠勇贤才的求贤若渴。

三、唐玄宗开黄河漕运,喜物宝而悦民生。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唐玄宗下令陕州太守李齐物,凿砥柱以通黄河漕运,工程完成后举行通航盛典,唐玄宗又一次来到陕州。各州县船只只陈献本地土产宝货奇物,接受皇帝检阅。陕县尉崔成甫别出心裁,并亲自执笔创作歌词十阕。盛典这天唐玄宗立于望春楼上,百官簇拥,楼下数十条各郡的船只聚集,陕州大船旌旗高悬,船舷两边数十名划舟男子身着古代吴楚服装,头戴大笠,足蹬芒履,袖袍宽大。舱内排列着上百名秀美歌女,鲜服倩装,操琴持鼓。行至广运潭崔成甫即兴领唱,众女应唱,然后才表演排练已久的歌词十阕。志书记载:“明皇临观大悦,下诏褒赏。”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在他创作的《邯郸梦》一剧中形象地再现了唐玄宗当时喜不自胜的情态,吟唱曰:“美哉!槕之歌女也!说什么如花殿脚多奇妙,那菱歌起处,欲也鱼沉雁落。似洛浦凌波照,甚汉女明妆笑,在处里有妖娆。”

四、宋真宗巡陕州,请隐士而留遗憾。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三年初一,宋真宗封祀汾阴东归,巡幸陕州,看到林岭间有亭台栏杆幽雅深邃,意非俗民所居,派人打听,当知是大名鼎鼎的隐士魏野居所,急派中使召魏见驾。当时魏野正在草堂教鹤跳舞,忽听来报,立马在屋内墙上题诗一首:“达人轻禄位,居处傍林泉。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闲唯歌圣代老不恨流年。静想相寻者还应我最偏。”题毕,便抱琴逾墙而去。后来回到朝中,真宗专门派陕州令王希召魏野出仕。魏野上书婉言陈词谢绝,真宗无奈,只好命陕州官吏对魏野常加以存抚。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