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古代诗词中挟纩一词有何典故

古代诗词中挟纩一词有何典故

发表时间:2024-07-29 08:58:11 来源:网友投稿

挟纩汉语词语,意思是披着绵衣亦以喻受人抚慰而感到温暖。典源《春秋左传·宣公十二年》「冬,楚子伐萧,宋华椒以蔡人救萧。萧人囚熊相宜僚,及公子丙。

王曰:「勿杀,吾退。」萧人杀之,王怒,遂围萧。

萧溃申公巫臣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晋·杜预注:「纩,绵也。言说以忘寒。」释义披着绵衣亦以喻受人抚慰而感到温暖。" 申公巫臣 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 杜预 注:"纩,绵也。言说(悦)以忘寒。"示例 :晋 潘岳 《马汧督诔》:"沾恩抚循,寒士挟纩。"明 梅鼎祚 《玉合记·逆萌》:"管取春温如挟纩,组练三千。"清 秋瑾 《日本服部夫人属作日本海军凯歌》:"貔貅海上军容壮,冒雪凌霜如挟纩。"折叠把丝绵装入衣衾内,制成绵袍、绵被示例: 阴飔一动,虽当烈火流金之候,使人翛翛有挟纩意。--明·宋濂 《看松庵记》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造绵》:"其治丝馀者,名锅底绵,装绵衣衾内以御重寒,谓之挟纩。"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