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登科的进士是什么
在一些人为族谱题序时的落款中,常有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乡进士、礼部进士、恩科进士等称谓,其中有的是名符其实的进士,有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士。现根据汪泰荣先生所著《吉安登科考》解释如下:
1、登科进士:唐代科举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诸科。“试时务策五通,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唐朝及五代中进士多称为进士及第、登科进士。
2、童子科:由地方荐送或皇帝征召,一般要求十岁以下,不超过十二岁。精熟一经、问则全通,兼能书写。中式者称神童、中童子科、童子科登第、童子出身等。旧志中常把童子科及第列入进士,显然有误。
3、正奏名进士:经乡试、礼部试和殿试三级考试,殿试中式者分三甲出榜。一甲三名称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若干名称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称同进士出身。三甲之进士统称正奏名进士,是名符其实的进士。
4、特奏名进士:是宋代所设的进士副科。多次参加省试、礼部试和殿试而屡屡下第而年事已高,皇帝特意加恩,再举行一次简单的殿试,分五等公布名单,一等第一名赐同进士出身,其他不能算是正规的进士。一般谱牒或府志、县志将特科进士、礼部进士等特奏名进士列入进士,也是不妥的。
5、副榜进士:下第举人年高者,授以教授、书院山长、学正之类职务,以示恩慰。类似于宋朝的特奏名进士。为别于甲榜称为副榜进士,也称乙榜进士,不能等同于登科进士。
6、乡进士:参加了省级的乡试而未中式者,往往称为乡进士,其实连举人都不是。
封建王朝为了笼络知识分子,在正规的科举考试外,另加特奏、副榜的名份,而且往往是特奏名进士、副榜进士大大多于正奏名进士,故造成了进士称谓的多种多样。一些族谱中所载进士,往往在县志、府志中查不到名字,很可能是将特奏名进士、副榜进士误为进士。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