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行路难李白中刘凫的典故

行路难李白中刘凫的典故

发表时间:2024-07-29 09:24:23 来源:网友投稿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这是诗仙李白在《蜀道难》中的一句诗,我们都知道“蚕丛”和“鱼凫”是典故,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两个国家,但是这两个国家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说他们成立一个国是很艰辛的事情呢?我们来看看《山海经》中对于蚕丛国和鱼凫国的描写吧。

我们先来说说蚕丛国,《太平御览》卷八八八引扬雄《蜀王本纪》云: “蜀王之先, 名蚕丛, 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 此三代各数百岁, 皆神化不死, 其民亦颇随王化去。王猎至湔山 便仙去。今庙祀之于湔。”这句话看似说的是蜀国第一任国君是蚕丛,他的后代叫做柏灌,又有后代叫做鱼凫。这三代的人每人都活到了一百多岁,后来做了神仙,有了不死之身,他们的民众也跟随国君一同离开,国君在湔这个地方打猎,去世了。现在大家都在湔来纪念国君。

如果这样看的话,那这段文字有一定的神话意味,但是我们现在从现实出发,看看其准确度。文中提到的湔山据考证应该是现在成 都平原西北方向的都江堰和阿坝汶川县之间的茶 坪山。如果我们仔细想想,“猎”这个字应该不是打猎的意思,在杨雄的《文选·羽猎赋》中有这样的文字:方将上猎三灵之流,下决醴泉之滋。在这里面“猎”是夺取的意思。所以说这个地方曾经发生了战争。而从“鱼凫”和“蚕丛”的字面意思来看,“蚕从国”应该是从事纺织活动,“鱼凫国“应该从事的是渔业活动,那么这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肯定是不一样的,前者在平原,后者则临海。

在宋高承 《事物纪原》卷八“蚕市”条引《仙传拾遗》云: “蜀蚕丛氏王蜀, 教人蚕桑, 作金蚕数千, 每岁首出之, 以给民家, 每给一所养之, 蚕必繁孳。 罢即归于王。王巡 境内, 所止之处, 蚕成市, 蜀人因其遗事, 每年春有蚕 市也。”这个的大概意思就是有一个蚕丛大王,这个王很善良,每年都会给予百姓一千条黄金蚕,这种蚕吐出的丝是最华丽、最结实的,而分到这中蚕的一千户人家那年的生活也会非常好。在蚕吐完丝之后,蚕丛大王会将蚕收回去,赋予法力,等来年再分给居民,这个故事讲的就是蚕丛这个国家的丝织业是很发达的。蚕丛氏作为擅长养蚕制丝的部族,即以蚕而得名。

如果我们再仔细看的话,蚕丛之"丛"应读为"宗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