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陶渊明的乐夫天命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
归田之初生活尚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
”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灸人口。
他性嗜酒饮必醉。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
他先醉。
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
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
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
”他回“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
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
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
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
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
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
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
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
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
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
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
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