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这个称呼用在什么人身上
最近在看《唐朝穿越指南》,第一章第三节正好说了这个问题,摘录如下:
“大人”作为一个当面的口头称呼语,在唐代,只用来呼父母,个别情况下可用来呼直系血亲尊长,绝不能用“张大人、王大人、李大人”来称呼各种官员。
比如李世民在太原劝他爹李渊起兵反隋时说:“大人受诏讨贼……”,敦煌变文《舜子变》里也有:“舜子叉手启大人:若杀却阿娘者,舜元无孝道,大人思之。”其实用“大人”来称呼父亲,直到近代,还一直保存在书信习惯当中。举个例子我们可以从《红楼梦》里看到清代人在口语上已经不叫父亲为“大人”了,贾宝玉叫他爹“老爷”,贾环和贾蓉是叫“父亲”,但是书信中,认了宝玉当干爹的贾芸,就写“不肖男芸恭请父亲大人万福金安”。“大人”是什么时候变成对官员的称呼语呢?具体时间说不清,但是“大人”和“爷”的称呼演变过程一样,都是从“称父亲”逐渐扩大、外延,一种叫做“亲属称谓语外化”的现象与谄媚风气相结合,最后“大人”的语义变化为称呼官员,“爷(老爷)”变化为称呼主人、贵人。
既然在唐代不能用“张大人”“王大人”来叫官员,如果面前站着姓张姓王两位大官,该怎么叫他们?大致有以下几种叫法:
一是“姓”+“官爵”。
这里的“官爵”不必是全称,比如刘某人任职“散骑常侍”,往往只呼为“刘常侍”。基本上各个官爵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呼,姓赵的“兵部尚书”和姓钱的“礼部尚书”都被称为“赵尚书”“钱尚书”,姓王姓李的“司勋主事、考功主事”被叫为“王主事”、“李主事”等等。
二是“姓”+“公”之类的尊称
,应用广泛,民间可用,官场也可用。如果在贞观年间,见了房玄龄说“房公安好”,见了魏徵说“魏公万福”,人家会觉得你很有教养。另外称字号、称地望(魏晋以下,行九品中正制,士族大姓垄断地方选举等权力,一姓与其所在郡县相联系,称为地望。)也可通用,“太白今日又得新句未?”“柳河东何时动身南行?”。
三是“姓”+“官名别称”
。比如唐人称县令为“明府”,于是张县令、李县令会被叫为“张明府”“李明府”,中书舍人和门下省高官都别称“阁老”。平民见了不知姓名和官职的官员,可以直接叫“郎君”,或者叫“贵人”也行。
总之要想见了什么官员都叫“大人”混过去的话,这种偷懒方法是行不通的。被叫“大人”者会轻抚你头笑而不语,而真正大人尊公在旁听见了,大概会气得拿棍子抽您一顿。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