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名落孙山的由来
出自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从隋朝到清朝,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通常情况下科举考试分四步:
首先是要取得生员(又称秀才)的资格,这种资格考试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第二步就是乡试了,乡试又称“秋闱(闱指的就是考场)”,一般在秋天举行,每三年举行一次,主考官由皇上委派,考中了就叫中举;第三步是在京城举行的考试,时间一般定在春天,因而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也称会试;第四步是最高级别的考试,称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马,录取者为进士或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考中了进士才真正有了做官的资格。
那时候的读书人要想做官施展自己的抱负,通常都得参加科举考试。成语“名落孙山”就与此有关。宋朝有个名叫孙山的秀才,性格开朗,能言善辩,幽默诙谐,人们都叫他“滑稽才子”。
这年秋天孙山跟许多读书人一样,到省会去参加乡试。
临行前孙山的一位乡亲将儿子托付给他,让他带着一同去赶考。放榜的日子到了,一大早,大家就将贴榜的地方围得水泄不通。
孙山好不容易挤了进去,从上往下看,终于在最下面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名字,他不由松了一口气,虽说是倒数第一名,好歹也算中举了。不过老乡的儿子却榜上无名。十载苦读终有收获,孙山高高兴兴地回到家乡。
他的那位乡亲闻讯前来,问孙山:“我儿子考中了还是没考中?”
孙山见老乡如此关心儿子,怕他太失望,没有直接说出来。
他想起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欧阳修《踏莎行》的最后两句词:“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就当时灵机一动,拿来套用了一下,说成:“解名尽处是孙山,令贤更在孙山外。”
解元是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孙山是举人里的倒数第一名,老乡的儿子还在孙山的后面,自然是榜上无名了。
他以这种方式委婉地告诉那位乡人,他的儿子这次落榜了。
孙山真不愧为“滑稽才子”,能用这样的方式将那么让人伤心的事情说出来。
从此以后人们把参加各种考试没有录取的情形,称为名落孙山。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