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雨霖铃赏析晏殊

雨霖铃赏析晏殊

发表时间:2024-07-29 10:42:12 来源:网友投稿

《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全词情调缠绵,低沉伤感,令人叹惜。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恋人惜别令人叹惋。

“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执手”两句,将惜别推向高潮。手拉着手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对着泪眼,纵有千言万语,因悲痛气塞而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是分别时的情景。对照苏东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我们能更好地理解。

“念去去”两句,则承上启下,笔随意转,有如浩瀚长江,一泻千里。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到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的沉沉烟波,忧郁迷茫。

下片以“多情自古伤离别”承接上文。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更那堪”在“冷落清秋节”之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入愁肠愁更愁,闷酒易醉。设想一下当词人酒后初醒,伊人不在,唯见栽满杨柳的河岸,残月西沉,晓风渐起,此情此景,如何不令人肝肠寸断。杨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别之物,故汴水两岸广栽杨柳。“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指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说明柳词婉约缠绵,苏词豪放旷达两种词风。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想象别后相思的苦况,此番别后,纵然身处良辰好景,有谁可以共赏,心中千般情意,又有谁可以诉说?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