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巧舌如簧的由来

巧舌如簧的由来

发表时间:2024-07-29 10:59:49 来源:网友投稿

成语“巧舌如簧”是由“巧言如簧”演变而来的。其含义是指一个人在言语上过于夸张,说话的时候,舌头就好像装了“簧”一样。“簧”在古代,主要指乐器里用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发声薄片。吹奏乐器时簧片振鸣,乐器才能发出动听的音乐。

《说文》云:簧,笙中簧也。从竹黄声。中国古代的乐器“笙”里,有“簧”这样一个装置。《诗经·秦风·车邻》中有“并坐鼓簧”的句子。《楚辞·忧苦》也有“愿假簧以舒忧兮”的句子。由此可见作为一种发声的“簧”在古代是一种极为常见的乐器的部件。

正因为“簧”能够发出美妙的声音,所以才有了对它的意义的引申。古人用它形容人说话过于好听。不过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大多是一种贬斥的态度。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意思是,说话象演奏音乐一样好听的人,脸皮是比较厚的。这与孔子《论语》中的“巧言令色,鲜矣仁”的生活判断不谋而合。

生活中人们都希望被肯定、被赞美。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人类本性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但是,言语上过于的逢迎,却常常被认为是一种虚伪的表现。

“巧舌如簧”这个成语真正成为典故的,是与东汉时期洛阳的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生活在东汉末年,汉桓帝与汉灵帝时期的大儒陈蕃。据《后汉书·陈蕃传》记载:陈蕃少有大志,十五岁就声言“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可惜他生不逢时,在梁冀专权、宦官乱政的局势下,尽管他身居高位,在太学生和士人中间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但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