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末休全文及释文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雷鸣阵阵,大雨急来,落个不休,原来清晰的江面,顿时烟雾朦胧,一片迷茫。这正是夏日常有的气候和景象。原来屹立江中的美丽的焦山因 “雾裹”而再也看不见了。既说“山疑失”,可见原来不但有山,而且清晰可见,只是现在才消失了。一个“疑”字正生动地写出了“雾裹山”、山顿失的情景。这既是以山写雾,又是以雾写山,明写雾,暗写山,一石二鸟。写雾除用“山疑失”加以衬托外,又用一“裹”字状其浓密。写山用一“失”字,是不写之写,更增添了山的朦胧美。至此夏日雷雨的骤但是至,烟雾笼罩焦山,江面一片迷茫景象已历历如在目前。
第二联“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夕阳”,既点明时间已是傍晚,并照应题目中的“晴”字,又为画面抹上一笔亮点。承上雨还未完全住,突然西天边上露出了太阳,而大雨织成的雾网还未完全散去,只被太阳的热力打“开一半”,一束阳光从云隙里透出,刚好先照射在高高的望江楼上,则楼好像从空中吐出一样。“吐”字极妙,活画出了雾开楼现的生动形象,使本来静止不动的望江楼带上了动态美,又突出地表现了焦山和山上的望江楼的高耸入云。不仅如此它既是雾“开一半”的必然景象,又生动地照应了前面的“山疑失”。如果没有前面的“山疑失”,哪来后面的“吐出”的“望江楼”?可见这“吐出”的“望江楼”正是根植于前面那“疑失”的“山”上的。反之如果后面不写“吐出望江楼”,则前面的“疑失”之山,便真的“失”去了,则必失之空泛,又何来“疑”字呢?故结句之妙,不仅生动形象地活画出了夕阳之下、云雾之上的“空中楼阁”,又把前联的大“雾裹山”自但是巧妙地勾连起来,形成浑然一体的真实而生动的画面。真所谓“诗中有画”,极富情趣。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