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居易身上你能汲取哪些正能量
少年负壮志奋烈自有时。白居易出生在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中,从小家人分散、颠沛流离,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但是他自小便立下“兼济天下”的志向,白天写赋,晚上读经,抽空学诗,读书特别刻苦,不敢有一丝懈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年纪轻轻就凭传世佳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蜚声文坛。倔强少年白居易,就像他笔下的野草一样,用坚韧不拔的意志,迸发出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和奋斗精神。多年以后他进士及第,在长安大雁塔下题写“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得意诗句,为我们诠释了一个少年不负凌云壮志、奋发有为的实例。人处少年应意气方遒,磨练意志,砥砺前行。
中年千磨万击,复还赋文济世。白居易43岁时被贬谪为江州司马。江州在唐代属于偏远的蛮夷之地,环境恶劣,而且司马是没有实权的闲官,官职低下。在这个年纪遭遇事业重创,他的心情应是非常痛苦的。但是白居易却“官闲人不闲”,在那种境遇下创作出家喻户晓的叙事诗《琵琶行》。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切之语成为千古绝句。白居易通过对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不幸经历的描述,表达了对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反映了社会现实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和人性的弱点,发挥诗歌经邦济世的社会功能,展现了他伟大的济世情怀。在事业方面此后三年,他相继调任中州刺史、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从中央到地方,纵使遭受朝廷打压,白居易反而更加勤勉,杭州的“白堤”和苏州的“白公堤”就是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最好见证。人到中年年富力强,但凡不赋闲,无论身处何等境遇都能干出一番成就!
晚年惟好静万事知保和。白居易的晚年,重得帝王赏识,三番五次被调入京师,可他最终选择远避朝堂。人生暮年白居易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闲适诗,流传至今的多达3000首,数量为唐代诗人之冠,被后世尊称为“诗魔”。诗歌不仅是他生活情趣的表白,也是他生命底蕴的流露方式。他用孤独、忧郁的双眼观察社会、领悟人生,过着“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的诗酒生涯。多病的人生多难的年代,驱使白居易不断用诗歌去思索人生的困惑,寻找生命的真谛,为疲惫的灵魂找到一个安顿之处。他的《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诗云:“爱菊高人吟逸韵,悲秋病客感衰怀。黄花助兴方携酒,红叶添愁正满阶。”白居易用瑟瑟秋风下的黄花和红叶渲染了一种萧杀的气氛,体现了秋季的凋零、惨淡和萧条,书写晚年寂寞背后的一种历尽风霜后的淡定和阅尽世事后的恬淡,表达一种知足保和的心态。人到晚年应抱有淡泊通达的思想和优游暇裕的心态,学会遵从自己的本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姿态!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